自从上海自贸区建立以后,越来越多的地方产生了建立自贸区的想法。据不完全统计,在2014年各地行政首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到要申报自贸区的省份有20多个,至于没有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而积极申报要求建立自贸区的地方就更多了。但是,与地方上对自贸区所表现出的高涨热情相比,中央的态度却很谨慎,对各地申报一律未有批复。而据最新出版的新华社《瞭望》周刊披露,愈演愈烈的自贸区申报热潮已被紧急叫停,已经申报的也都被打回重新审查。
在上海建立自贸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启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尽管这是中央的决策,但它落地上海以后,客观上也给上海的发展增加了新的动力。但是,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深圳等经济特区不同的是,上海自贸区主要不是由中央提供政策优惠来增加吸引力,而是侧重于在制度创新方面进行探索。上海自贸区建立以后,引进了国际通行的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改变了以往的模式,企业可以根据负面清单来自行决定投资方向,“法无禁止即可为”,这大大提高了企业运作效率,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为了一个项目的展开而在政府审批部门之间疲于奔命。因此,上海自贸区的亮点,不在于它能够给上海创造多少GDP,而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制度创新的示范。
但是,上海自贸区毕竟建立时间只有半年,它的制度创新对于激发市场活力、吸引外来投资究竟能起多少作用,还有待实践检验,其经验与教训有待总结,特别是其中的不足之处更有待完善。而现在各地争相申报建立自贸区,虽然也有推进本地区改革的期待,但更重要的是希望以此来为本地区建立起一个看得见的“政绩工程”,或者说希望延续以往屡试不爽的用政策优惠来刺激本地区经济、提升GDP容量的老套路。很显然,这是一种旧式思维,而它对经济转型以后的地区经济发展并不能起到多少积极作用。
以往各地建立的不少开发区之类的区域,大多由政府划定一个地区,给区内企业以特殊政策,制造了一个个“政策洼地”,看上去红红火火,其实是将本应公平释放于地方政府管辖地区内所有企业的行政资源集中到这个特定的地区,人为地制造特定地区内的“繁荣景象”,而更广阔的特定地区之外则由于得不到这种行政资源而日趋艰难,市场活力无法有效地释放出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无从谈起。这种盆景式的“政绩工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已经被扬弃,但是一些地方却希望以建立自贸区的途径来重复这种套路,这种旧式思维显然已经落后于变化了的市场。
其实,既然上海自贸区最大的特点是制度创新,那么,其他地方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在权力许可范围内进行制度创新。今天进行的改革,已经不同于30多年前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的草莽时代,必须遵守现有的法律法规,即使是上海自贸区所进行的一些制度创新,也必须由全国人大批准对其进行某些方面的法律豁免才能展开。当然,就目前来说,其他地方的制度创新还不可能获得像上海自贸区这样的条件,但这些地方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引进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的简政放权来增加本地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
最近一年来,中央政府不断推进的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工作,已经为这种制度改革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现在一些地区一方面对申报自贸区表现得很积极,另一方面却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态度消极,有些地方在取消某项行政审批事项后,居然又变着名堂继续收费,行政系统中阻碍改革、束缚市场活力的“梗阻”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斩断“政府乱摸市场的手”,政府已经不可能将自己摆放在改革对象之外。在这方面,上海自贸区已经为各地树立了制度创新的一个模板,其他地方完全可以将上海自贸区的这种制度创新精神学过去,这种改革并不是非得挂上一块自贸区之类的招牌才能展开。
(周俊生,搜狐博客)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