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回归,17年来,香港经济总体发展可谓几起几伏。
受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香港经济增长率几乎掉到了历史最低水平: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8年第三季度香港GDP增幅为-9.0%。1999年香港经济开始好转,2000年经济情况达到顶峰。而2001年由于美国股市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加上当年发生“911”事件,美国经济有较大下滑,受此影响,香港地区对美国与欧盟等西方国家的进出口都有明显下跌,出口下跌3.0%,进口下跌2.3%,由此拉下了香港整体经济增长。
2003年,中国内地加入WTO不久,大量廉价商品经由香港销往世界各地,再加上《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03年签署,香港个人游计划开始,重新带动了香港旅游经济的提升及消费的上升,香港经济于2003年第四季度强劲好转。在2003年之后的几年中,一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受益于香港与中央政府签订的CEPA,香港经济一直强劲增长。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香港资产价格发生跳水式下降,香港经济也相应跌入谷底。而中国内地的经济表现可谓一枝独秀,由此带动近几年来香港经济的复苏和增长,香港对中国内地的进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旅游业也保持增长态势,金融服务稳步增长。
回归以来的香港经济发展状况
金融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2000年到2007年,香港金融服务业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增长,甚至超过了GDP总量的1/5。2007年金融危机以后,金融业规模有所萎缩,但产值占GDP比重仍维持在16%左右,并且产值绝对值仍在不断上升。从就业人员来看,金融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占比比较稳定,始终保持在5%~6%。细分行业,香港的金融服务业主要分为银行、保险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其中,银行业是香港金融业的主体,产业增加值始终占整个金融服务业的60%左右。保险业也是香港金融业的传统强项,回归以后发展较为平稳,产值占比为20%左右,略有下降。其他金融服务业,包括证券经纪、资产管理、融资租赁和投资控股等,发展较为迅猛。尤其在2006至2007年间,产业增加值甚至远远超过保险业,达到了整个金融业的30%以上。然而金融危机后,其他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萎缩状态。
而国际贸易在香港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香港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的形成,既是香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结果,也和自身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息息相关。
2014年的世界贸易促进指数显示,香港在促进贸易方面表现突出,紧随新加坡之后,在全球138个经济体中排名第二(数据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全球促进贸易报告》)。该指数每年由世界经济论坛根据内外市场准入、边境管理、交通运输设施、信息通信技术使用以及运营环境等方面指标评定,这已经是香港连续第四次获得全球前三的排名。事实上,这只是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所获国际认可的一个缩影,在过去二十年里,美国传统基金会发布的《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连年把香港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数据,作为一个面积仅1067平方公里、人口约715万的经济体,香港的人均贸易量却达146092美元,每年对世界贸易总量的贡献率在2%以上(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2012年香港贸易数据)。
在这些骄人成就的背后,是香港经营国际贸易近百年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资源,更是回归以来面对两次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形势不断自我调整、创新求变的成果。
新世纪以来:和内地经贸合作不断加强
进入新世纪以后,内地和香港的经贸合作关系日益紧密,这既有利于双方的共赢,也有利于香港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恢复并巩固其国际贸易中心的地位。
从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间,香港对内地商品的进口依赖不断加深,商品贸易进口量从6075.46亿港元增加到12493.74亿港元(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年刊(2010年版)》),几乎增长了一倍,增速远超另两大主要供应地日本和中国台湾。在这些贸易总量的背后,是两地贸易关系的结构性变化。自1988年香港的转口贸易再次超过港产品出口以来,转口贸易一直是香港贸易的支柱,而以内地作为目的地和供应地的转口贸易又在转口贸易总量中占有很高比例。在1999年至2009年期间,内地一直是香港转口贸易最大的供应地和目的地。到2011年,以内地为目的地的转口贸易量(17166.56亿港元)约为以美国为目的地的转口贸易量(3236.06亿港元)的5倍,而以内地为供应地的转口贸易量(20150.46亿港元)约为以日本为供应地的转口贸易量(2203.83亿港元)的10倍之多(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年刊(2010年版)》)。
然而,相较内地商品贸易总量的迅速增长,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的增速却相对较小。据统计,2002年至2006年间,内地商品贸易的年平均增速为28.92%(数据来源:《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而同时期的香港与内地转口贸易增速只有15%左右,香港转口贸易占内地总出口量的比例也持续下滑,在2006年降至30%。这说明,在双方贸易总量不断攀升的大背景下,香港作为转口港的角色在不断被削弱,香港和内地的贸易结构在发生转变。
自2004年起生效的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无疑为这种变化做了最好的注解。CEPA在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在具体内容上,更扩大了内地对香港服务贸易市场的准入,涉及的行业包括管理咨询服务、会展服务、广告服务、会计服务、建筑及房地产、医疗及牙医、分销服务、物流等个七个部门。同年,以内地为来源地的香港服务贸易输入停止了连续三年的下跌,首次出现高达11.7%的增长,而以内地为目的地的香港服务贸易输出也表现出14%的高增长率(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年刊(2005年版)》),这一增长率在2010年更是达到了33.1%(数据来源:《香港统计年刊(2011年版)》)。从转口商品贸易为主导到服务贸易后来居上,这既是香港和内地经贸关系的转型,也是香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的一次重新定位。$nextpage$
香港经济发展的不足
回归以来,总体来说,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已经取得诸多辉煌成就,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发展缺陷,阻碍了其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亟待改进。
细分市场发展不平衡
香港股票市场的发展非常具有国际竞争力,根据2013年全球交易所IPO集资额排名,港交所凭借1689亿港元的IPO集资总额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市场(数据来源:腾讯财经2014年1月2日报道《普华永道:港交所2013年IPO集资额全球排名第二》)。然而,香港债券市场、外汇市场和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相对迟缓。此外,虽然衍生产品市场在最近几年取得了蓬勃发展,但相比于香港的股市,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可见,香港金融市场的发展非常不平衡,这对香港金融业的整体稳定性非常不利,使其整体抗逆能力较弱,尤其是受股市波动的影响较大。此外,偏重单一市场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香港金融市场对海外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利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巩固。
影响力局限于亚太地区
过去十年间,内地是香港金融服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2004年CEPA的生效和2007年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开展,使得与内地的合作成为香港金融业新一轮发展的最主要推动力。数据显示,在证券市场方面,2013年内地股份(主板市场)的成交量和市值分别占香港股票市场总量的53%和39%,成为最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在债务结算方面,2013年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未偿还债务工具总额和日均成交量都已超过以港币作为计价单位的债务工具,成为最主要的债务结算货币(数据来源: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数据月报1997-2013)。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与内地合作为香港金融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香港对开拓其他高潜力市场不够重视,尤其是在开拓亚太地区以外的市场方面,几乎没有采取任何相应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香港成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愿景。如今,随着周边新加坡、上海等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迅速成长,香港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将面临更大挑战。
受国际环境波动影响大
由于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立在高度外向的经济基础上,而且资金流动完全自由,因此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影响非常显著。一方面,国际性或区域性金融危机将直接对香港金融业造成巨大冲击。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均使香港的金融业尤其是证券市场迅速萎缩,并形成剧烈波动,使前几年的发展成果遭到重创,严重制约了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另一方面,高度自由化的经济环境和相对较小的市场规模也使香港成为国际游资从事投机活动的理想目标之一,加剧了香港金融业的波动幅度。此外,香港实行与美元挂钩的货币局制,使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严重受到美元的制约,在近年来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的大背景下,这大大损害了港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香港金融业的稳步发展。
分业监管与混业经营的潜在矛盾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香港金融业的监管力度已经大大加强,并且面对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及时对现有监管体制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保障金融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经过10年的努力,当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香港作为国际第一自由港却并没有受到极其剧烈的冲击,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金融业的有效监管。
然而,目前香港金融业采取的分业监管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并不能适应香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大趋势。如今,金融创新使各种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更加多元化、复杂化。在此背景下,按照机构特性实行分业监管的模式就可能导致监管盲区,尤其对于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风险,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另一方面,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责划分也难以清晰界定,可能由于监管重复而导致额外成本,降低监管效率。虽然目前而言,分业监管的模式在国际上仍较为普遍,但统一监管的模式将成为未来金融监管的大趋势。
总体来说,香港经济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经济,其进出口额与GDP之比在2012年已经达到3.6:1,这是一个特别依赖于外部环境的经济体,尤其是特别依赖内地。
短期来说,在现在的国际大环境下,欧美发达经济体正缓慢复苏,中国内地经济增速虽然回落,但依然处在强劲发展阶段。香港和内地签订的CEPA及其补充协议(已经签至补充协议十),累计已订立403项服务贸易开放措施,涉及金融、医疗、旅游、建筑、法律、会计服务等,必将促进香港和内地更好地融合,尤其是中央对于广东省先试先行的态度,有利于香港以广东为跳板进一步打开内地市场。因此,香港经济仍然会保持良好的增长。
中期来看,香港经济依旧有隐忧。从外部环境来讲,中国经济也正在逐步转型,经济增速在下降,并且内地也在发展高端服务业,上海等地对香港具有潜在的威胁,香港经济需要进一步朝前发展。从香港自身来说,人口老龄化是香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这将拉大香港贫富差距,降低香港发展的潜能。并且香港的贸易、投资极大程度上依赖内地,这将影响香港的后续发展,香港需要更加面向世界,让客户群更分散化。香港需要向更高层次的经济模式转型,做物流、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等业务,真正成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摘编自:复旦大学新闻文化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