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世界杯经济怪谈

shehuiguangjiao 2014-07-03 09:45:52 常惠芳/文 总第245期 放大 缩小

 

近些年,有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不管什么都要与“经济”扯到一起说。

先是假日经济,因为中国人庆祝节日的唯一方式便是消费。传统节日要送礼,大、小长假要出门旅游购物,像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这些“非典型节日”,也会是以花钱消费来完成情感的传递。

继而是赛事经济,场馆建设、纪念品开发、品牌商赞助……全是大笔的投资,商业的运作。至于赛事的主办者盯上了谁的钱袋,投入产出比又是如何计算的,那就不好细说了。

在赛事经济中,我最想不通的就是:世界杯经济。

请问,世界杯与中国有多大关系?国足与世界杯无关就不提了,世界杯与中国经济又有什么关系?除了义务小商品批发市场多卖出一些纪念品、工厂多印一些T恤以外(事实上,这些生意占比也不是很大)。但好像,对于这个不明觉厉的东西,大家都挺认真的,商家还挺当回事。因此,对于世界杯经济,我们也一本正经盘点一下吧。

粉丝经济:信仰的力量

在娱乐圈中,有个热词是“粉丝经济”。简单而言,就是粉丝们花钱支持偶像,以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莫小瞧粉丝,有信仰的人能量是巨大的,非理性的消费也更受商家的欢迎。事实上,整个娱乐产业的运转就是围绕着这些粉丝,而且,越是脑残粉,越是娱乐业重视的用户。

把粉丝经济这个概念换到世界杯,就是球迷经济。球迷们愿意节衣缩食去“消费”自己所支持的球队或球员,例如购买纪念物、海报、球衣等。买的人多了,市场需求也多了,有需求自然有供应,然后便形成了产业。从这个意义而言,文体果然是不分家。

与其他足球赛不同的是,只有世界杯能吸引到那些原本不怎么喜爱足球的也坐到电视机前。只有世界杯有这种不同于其他比赛的聚合效应。甚至有人认为,只有世界杯才能真正使主办国赢利。原因类似“娱乐圈更爱脑残粉”——相比其他运动,足球球迷更狂热一些。

世界杯四年才有一次,而球迷与伪球迷只有这个时候为自己支持的偶像埋单才有意义。四年等待,一月狂欢,这种集中释放的购买力无疑是惊人的。因此,世界杯期间的粉丝经济,表现也更突出一些。

商家“注意力”的资源争夺

伴随着球迷的狂热,“世界杯营销”也随之而来。甭管自己的产品和企业与足球有没有关系,都要想尽办法与世界杯沾边。今年的电商大战便以世界杯为噱头,连基金公司推荐自己的基金也要拿足球队说事儿。

人们会为这些世界杯营销埋单吗?荷兰队赢了,大家可能因为某支基金宣称自己选股像荷兰队一样攻守兼备就买这支基金吗?恐怕不会,即便会买,与荷兰队赢球也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做世界杯营销会给企业的品牌价值带来很大的提升吗?对于那些与足球运动、世界杯精神并不契合的品牌而言,短短一两个月的预热加推广,对于品牌价值的提升显然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但为什么大家不肯缺席世界杯营销?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别人都在搞我也得搞,被动走上了世界杯营销的战车。更多的原因在于,为了吸引消费者在“在人群中多看一眼”:也许投入的精力和费用无法获得当期的回报,但被关注总是好的。这便是眼球经济,又叫注意力经济。

注意力经济是指最大限度的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商业利益的经济模式。

有经济学家提出,“注意力”将像土地、矿藏等物质资源一样成为稀缺资源。谁吸引更多眼球,谁便拥有了资源,也便拥有了财富。

而世界杯无疑是当下最吸引眼球的活动,因此,世界杯营销,本质上是对注意力资源的争夺。但有意思的是,在世界杯注意力这个金矿中,并不是只有获得“采矿权”——成为赞助商才能挖到宝。在这里我要隆重介绍一个世界杯期间最高冷的挖宝技能——伏击营销。

伏击营销就是不做官方赞助商,也同样能获得关注度的一种剑走偏锋的营销手法。耐克就是世界杯伏击营销的高手。韩日世界杯期间,耐克通过举办“民间”五人制的足球比赛,并辅之以强悍的广告攻势,取得了令官方赞助商阿迪达斯相形见绌的营销成果;在南非世界杯时,尼尔森公司对博客等网站上与世界杯相关的英文信息做了调查,发现将耐克与世界杯相提并论的频率是世界杯官方赞助商阿迪达斯的两倍。

股市的世界杯魔咒

以上内容都是一本正经的商业经济,下边要介绍的就比较逗了。

在世界杯经济中,最好玩的当属股市的世界杯魔咒。广发证券发布研报统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共举办了14届世界杯,在世界杯举办月份,仅有3次全球股市上涨,下跌概率为78.5%。这种现象的背后有何逻辑可循?一个普遍的解释是,世界杯期间,投资人忙着看球赛,精力被分散,所以市场交易冷淡。

这个解释明知道不太靠谱,但又难以证伪。偏偏还有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撞上来,6月12日,世界杯开幕,上交所发生海润光伏除权乌龙事件,海润光伏除权价错误计算,市值凭空蒸发10%;6月18日,上交所再现乌龙,中国人寿盘中闪跌近9%,事后查出是某机构交易员下单时输错数字所致。

接连发生的乌龙事件尽管对大盘的涨跌影响有限,但却正好证实了世界杯分散投资人精力的说法,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一种说法是,世界杯期间,大家都拿钱去买彩票,所以股市的资金面吃紧,导致指数下跌。这比“分散精力说”更加不着调——即便资金面吃紧,也不是因为资金流向博彩业的缘故,季节因素、政策周期等,对资金的影响要更明确一些。

但让人懊恼的是,“打彩吸金说”也凑巧在本届世界杯被中国股市证明了。6月18日,证监会重启新股申购,新的规则使发行价与中签率双双大降,据说中签率会在5%左右,而发行价被人为压低又意味着中签者只赚不赔,而且是大赚特赚。从这个意义上讲,新股申购便和打彩是一样的。而为了打新机构四处筹钱,对股市也产生了抽水效应,A股连日下跌,完美诠释了世界杯魔咒。

不可预测的世界杯

世界杯最吸引人的除了足球与足球宝贝,还有博彩。

数据显示,6月9日至6月15日一周的时间内,竞彩单周在全国的销量高达10.11亿元(包括竞彩足球、竞彩篮球和冠军、冠亚军竞猜游戏)。其中,竞彩足球单周销量达到8.70亿元,竞彩单周和足球单周销量都创下了竞彩上市以来的最高纪录。在世界杯首个比赛日,足球竞彩游戏单日销量超过1.5亿元。

对于足球这种需要技术含量的博彩来说,赛事结果预测的准确率至关重要。如果当年跟着章鱼保罗买彩票,估计中奖率比打新要高多了。

预测方法也很重要。在上届世界杯,有闲着没事的投行就用炒股软件对冠军进行了预测。摩根大通的分析师们将世界杯32强的排名、战绩、赛程安排等都综合到一起,然后运用选股软件进行计算。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巴西队实力最强,但由于受到赛程安排的影响,夺冠的概率不大,综合计算,英格兰队将战胜西班牙队成为冠军。瑞银财富也用相似的方法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是巴西队会夺冠。

不难看出,选股软件给于“历史业绩”的权重过大,而足球运动又是一项“实时变动”的项目,实力固然重要,但临场的发挥、运气成分等也随时会使比赛发生逆转。不管怎样,这种方法尽管可信度超不过“动物机选”,但还是会让人不明觉厉。

本届世界杯的预测方法则更进一步,引入了“大数据”概念。大数据预测世界杯赛事,原理与炒股软件预测应该是同样的,不外乎加入变量和权重,然后计算出结果,只是数据较多,变量也会比较多,而且“云计算”能力会更强。所以更加不明觉厉。

但会更可信吗?我认为仍然超不过“动物机选”,否则也没有必要踢下去了,大家按照计算结果排队领奖即可。因此,所谓的“大数据预测”也不过是企业玩的一种营销游戏。

世界杯的魅力正在于不可预测、不可理喻以及难以解释,也正因如此,世界杯才是世界杯。无论是比赛,还是比赛之外,一切兼有可能。用经济去诠释世界杯,只能说说而已,认真你就二了。所谓的“世界杯经济”,解个闷罢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