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建南事件:南海态势的转折点

tebiebaodao 2014-07-11 15:38:04 张 洁/文 总第246期 放大 缩小

 

2014年伊始,南海局势就显得分外不平静,成为整个中国周边地区的矛盾焦点。1月初,美国助理国务卿拉塞尔在国会听证会上要求中国澄清南海断续线的性质,这是美国官方第一次就断续线问题发表评论。3月31日,菲律宾正式将南中国海仲裁案提交至国际海洋法仲裁庭,其间,还发生了中国与菲律宾船只在仁爱礁附近海域的对峙事件。5月初,中国宣布981钻井平台在西沙作业的话音刚落,越南就组织了空前的干扰活动,中越两国在西沙海域形成长时间、大规模的对峙,南海问题达到近年来最紧张的态势。

为什么在经历了2013年相对缓和的形势后,南海问题再次迅速升温,这对中国积极筹划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规划(简称“一带一路”)会产生怎样的冲击?中国究竟应该采取何种策略,在南海问题上实现维权与维稳的动态平衡呢?

中建南事件:西沙海域风起云涌

2014年5月2日,中国企业所属“981”钻井平台在西沙群岛开展钻探活动,旨在勘探油气资源。该平台作业海域距离中国西沙群岛中建岛和西沙群岛领海基线均17海里,距离越南大陆海岸约133至156海里。

中方作业开始后不久,越南迅速出动包括武装船只在内的大批船只,强力干扰中方作业,冲撞在现场执行护航安全保卫任务的中国政府公务船,还向该海域派出了“蛙人”等水下特工,大量布放渔网、漂浮物等障碍物。截至6月7日17时,越方现场船只最多时达63艘,冲闯中方警戒区及冲撞中方公务船累计达1416艘次。不仅如此,越南国内还发生了大规模地反华浪潮甚至暴力活动。

中建南事件是自1988年南沙海战以来中越最严重的海上摩擦,究其原因,双方都试图维护本国在西沙海域的根本权益,形成了尖锐的底线对立。具体而言,实现在西沙海域的油气开发,维护对西沙海域拥有的合法权益,是中方的底线,而将“981”平台驱赶出西沙海域,维护越南对西沙的“主权”是越方的战略目标,这种针锋相对的底线碰撞决定了中建南事件的持久性和规模度。

事实上,早在1992年,中国就与美国克里斯通公司签订了万安滩的石油合同,后来由于越南的抗议和阻挠,不得不暂停。不仅如此,这些年来,越南多次对中国在南海的油气勘探活动进行干扰。正如近期中国官方多次的发言中说,10年来,中国企业一直在西沙有关海域进行勘探活动,包括地震勘探及井场调查作业等,这就意味着,从2004年左右,中国就着手西沙油气资源的开发,但是,直到2014年,“981”平台钻探作业仍然停留在勘探进程中,即使作业进展顺利,中国开始在中建南海域进行生产石油和天然气,也还需要5-6年的时间。而一般而言,海底石油的生产通常分为勘探、开发和生产三个阶段,全程大约只需要9年左右。中国在南海海域的油气开发的迟滞,既是中国行为的自我克制,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越南多年不断的破坏所致。

因此,这次中国顶住越南的大规模干扰,坚持在中建南的作业活动,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举措,体现了中国开采南海油气资源的坚定意志。而越南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不惜举国之力,自上而下,从官至民,全民总动员地进行反对,正如他们所言,在西沙海域有了中国的第一口井,就会有第二口、第三口……

东盟国家:立场与态度的微调

中建南事件在南海局势发展中所具有的转折性意义,还反映在国际社会、尤其东盟国家态度的微妙变化上。2014年6月,东盟峰会外长会议在内比都召开,会议罕见地发表了关于南海问题的共同声明,表达了东盟对近期南海事态的关注,虽然声明没有点名道姓,但是,显然东盟对中国的质疑加强,并试图通过协调东盟各国立场,发挥东盟的整体作用。东盟发出的一致声音是,希望中国与相关国家能够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框架下进行磋商,并尽快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南海各方行为准则》,但是这种倡议面临的挑战是,一方面东盟内部的立场仍然需要协调,另一方面,它们对于中国签订准则的诚意表示质疑。

同时,东盟更多的成员国明确建议,加强第三方在解决南海冲突中的作用。除了菲律宾已经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海洋法仲裁庭以外,越南官方明确表示,考虑通过司法途径捍卫“主权”。而越南的一些智库也提出,希望印尼通过东盟对话机制斡旋中越在中建南的争议。

作为东盟创始国以及南海问题相关国之一的马来西亚,其多名前政要或是重要智库表示,如果南海的领土领海争端得不到解决,并出现危机升级的情况,应该考虑提交国际仲裁,当然前提是应该在获得争议各方的同意后再将争议提交国际法庭。

越南和马来西亚提出的第三方介入有相同点,即强调双边对话和政治协商在解决冲突中的作用,认为这是解决争端的首要和优先选择。但是,如果冲突升级或出现紧急情况,现有的双边磋商无法达到共识,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等对话机制也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应该考虑允许第三方的介入。

与2013年初相比,菲律宾单方将南海问题提交国际法庭时,多数东盟国家并不支持,但是到2014年,不仅越南表现考虑同样的做法,而且马来西亚等国家也表示默认。这表明,东盟国家认为,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长,单独一个国家在领土争议中已经难以与中国抗衡,因此,引入第三方力量更有利于保护自身的国家利益。

在东盟看来,南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东盟最重要的安全议题,即使非南海相关利益国家,同样担心中国如何使用不断增长的经济与军事力量。因此,引入美国、日本,以及印度、澳大利亚等外部力量平衡中国的影响,是东盟国家越来越倾向的一种选择。显然,这与中国所认为的南海问题只是中国与个别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争端是不同的,与中国反对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与多边化,坚持通过双边渠道、进行对话和政治谈判解决南沙问题的主张是相悖的。因此,如何调和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立场冲突,防止东盟国家抱团取暖,联合制华,是中国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预案的现实挑战。

国际舆论:中越维权的第二战线

中建南事件发生后,一时间成为国际主流媒体的头条新闻,并得到了持续的关注。争取国际舆论、维护国家形象,成为中越维权的又一个重要战场。

越南在派遣多艘船只干扰981平台作业的同时,还邀请和组织了国外记者进行“观战”与报道。此外,越南不仅在国内外媒体上大肆宣传本国在西沙海域具有的“合法”权益,还将相关文件散发到联合国大会上,一时间,“以弱抗强”的越南形象分外鲜明,而越南也实现了西沙海域的主权再争议化的目标。

中国在国际舆论的反击方面有些后发制人。除了常规的外交部发言人的记者问答后,只有边海司的高级官员做出了三次有关中建南项目的通报或是媒体吹风会。直到6月8日,外交部才发表了《“981”钻井平台作业:越南的挑衅和中国的立场》,并将之提交到联合国。相应的,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和日本大使也先后在国际媒体发表了相关文章。6月20日,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中希海洋合作论坛发表的演讲,全面阐释了和平、合作、和谐的中国海洋观,这既是中国所倡导的海洋新秩序,也是对中国如何处理南海问题做出的回答。

打好舆论战、维护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中国应对南海问题的重要举措。这不仅因为国际舆论具有低成本、高敏感度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中国必须清晰地告诉周边国家以及整个国际社会,中国将采取和平地方式维护国家主权,确保地区的稳定,只有这样才能与周边国家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而这是中国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周边战略的基本前提。

从目前来看,由于中越双方在中建南事件中的立场根本对立,因此,争议在短时间内很难解决。根据中国的宣布,981平台的作业将在8月中旬结束,这或许成为事件走向的一个契机。而从更长期来看,着眼于中国整体战略的需求,构建东亚地区稳定,进行海上共同开发,或许是处理南海问题的解决之道。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