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食品安全:社会舆情的晴雨表

tebiebaodao 2014-07-23 19:53:33 周应恒/文 总第247期 放大 缩小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而处于转型发展期的中国,由于食品安全治理体制仍有缺陷,食品安全市场扭曲,“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主导作用,导致各类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从2005年的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到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从2011年的双汇“瘦肉精”事件到2013年的汇源“烂果门”事件,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神经,挑战着消费者的底线。

食品安全缘何成为舆情热点

食品安全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上至政府要员,下至平民百姓,都无法避免不安全食品可能带来的危害。而国内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涉及到食品的各个种类,甚至国内的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也难以幸免。似乎国内就没有让人放心的食品,使消费者对食品的安全属性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出于保护自身生命健康的需要,消费者不得不对食品安全异常关注。

无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又强化了新闻媒体对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报道。但是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往往哗众取宠,对部分食品安全负面信息不加求证就大肆报道,有的甚至夸大其词,危言耸听,进一步加重了社会公众对国内食品安全状况的不安和关注。2012年的“45天速成鸡”事件微博总帖数超160万,“白酒添加塑化剂”事件微博总帖数达194万、论坛总帖数达250万,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虽然中国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但由于食品安全监管中没有确立消费者优先原则,食品生产厂商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忽视质量管理,甚至故意以劣充优。食品安全市场诚信缺失,导致食品厂商难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所以消费者缺乏信心。再加上新闻媒体在报道中普遍缺少信息沟通和常识普及,容易造成消费者误解。结果往往是,食品安全市场上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演变成严重的社会热点问题,最终导致坏事传千里,谣言漫天飞。

食品安全为何让消费者难安心

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主观评价会通过“说”和“做”表现出来。“说”的方面即社会舆情,体现的是消费者对问题食品的关注;“做”的方面即购买行为,体现的是消费者对问题食品的消费。

中国食品抽检数据显示,食品的抽检合格率逐年上升,食品安全水平逐步提高。但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却是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重,并未有所改善。即使如今中国食品安全环境有了较大改观,但消费者仍旧难以安心,仍旧对中国的食品没有信心,仍旧不能放心的消费食品。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安全”与“安心”的问题。现实中,在某一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监管部门会加大查处力度,社会公众和媒体关注程度提高,食品生产企业在“风头”上往往更注重质量水平,食品的实际安全水平提高了。但是受到事件曝光的影响,消费者对问题食品的安心程度降低,反而会减少问题食品的购买。这也说明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是食品安全水平更是消费者安心程度。

为什么食品逐渐变得安全但是消费者仍难安心?大大小小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是原因之一,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食品安全多表现为“信任品”的特性。在现有食品生产体系中,消费者与生产者存在着强烈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信任厂商的承诺,因此生产优质、安全食品的厂商并不能获得市场的竞争优势,而那些浑水摸鱼的无良商家机会主义泛滥,由于成本更加低廉,反倒取得了竞争优势。原本“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反而扭曲成了“劣胜优汰”。同时,消费者由于常年受到刺激“草木皆兵”,往往将个例当做真理,而“一竿子打死”整个行业。此外,从传播学来看,据2010年美国尼尔森调查公司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最喜欢在网络上发表与产品相关的负面评论,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食品负面消息的传播很大程度地加剧了社会舆情的不安感。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仍难心安的重要原因还包括消费者教育缺失、信息披露机制未健全。其实,从致死性和后遗症来看,与车祸、艾滋病等相比,食品安全事件相当“温柔”。即使是去年集中爆发,使得消费者“谈禽色变”的H7N9所导致的死亡人数也不及车祸等其他意外事件的千分之一。但是为什么这些意外很少见诸于报道呢?因为对于车祸等意外事件,消费者了解如何避免意外发生,对意外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也能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而“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每个人每天都直面着食品安全问题,因此食品安全更加受人关注。同时,对于食品而言,由于消费者难以鉴别食品的安全属性,基于趋利避害的考虑,自然就容易排斥曾经发生负面事件的一类食品;对于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往往了解到的只是片面的信息,其本身缺乏食品安全常规知识,加之政府信息披露不足,导致社会舆情逐步发酵、夸大了食品安全事件的危害,从而加重了消费者的不安心。

食品安全如何让消费者安心

食品安全首要质量安全,同时还要让消费者安心。只有对症下药,营造食品安全的市场环境和食品安心的社会舆情,才能真正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美国、欧盟、日本和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食品安全方面做出了长足的努力,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些国家和地区通过法案的持续修订、操作层面的不断细化,建立了以监管处罚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消费者教育制度为核心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发挥了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监管力量,打造了食品安全的钢铁长城。其中,日本通过建立信息披露制度让食品更加安全,消费者更加安心。政府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履历管理系统,要求生产、流通等各部门采用电子标签,详细记载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各种数据,让消费者了解更多产品信息。而美国将食品安全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自1994年起,美国将每年的9月定为“国家食品安全教育月”。其间,政府和民间团体会开展各种培训活动,并宣传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

中国如何才能营造安全又安心的食品安全环境呢?结合各国食品安全监管经验,确保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形成“优胜劣汰”、“优质优价”的食品产业和市场,才能真正让食品变得安全安心。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信息传递交流与消费者自主选择,无法生产出安全食品的厂商即使低价倾销,也难以销售出食品。而那些生产优质、安全食品的厂商,能够“优质优价”的实现丰厚利润。由于信任机制的存在,厂商的机会主义行为难以获利。那么自然而然,聪明的厂商就会选择生产安全的食品,消费者也能买到心仪的食品。

那么政府应该在食品安全的哪些领域进一步发挥更大的作用呢?首先,应该从法律上以及行动上要明确消费者优先的食品安全监管原则。其次,应该以履职状况作为考核依据,强化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问责制。再次,应该建立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食品安全违法惩处力度。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应该在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协调下,建立权威的信息收集、管理、发布制度和消费者教育制度,实现消费者与政府、厂商的有效沟通,缓解社会舆情对食品安全的紧张感。

以安全为轴,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辅以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方能净化食品产业,让食品更加安全;以安心为基,让消费者了解食品安全,配以正确的宣传引导,才能增进消费者对食品产业的信心,让社会舆情更加安心。相信在不远的未来,随着食品安全立法的持续完善、食品产业的不断规范,消费者一定能够吃得安心、喝得放心。随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方针的落实,我们对中国食品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