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解析

tebiebaodao 2014-07-23 20:38:22 洪 巍/文 总第247期 放大 缩小

 

为了把握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我们分别于2013年、2014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规模的调查,以深入分析网民对食品安全事件成因的认识、网民如何看待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相对理性和相对非理性网民具有的个体特征以及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对食品市场的影响等问题。研究成果《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近期已正式出版。

网民对食品安全事件成因的认识

食品安全事件成因复杂,比如,食品生产与加工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农产品产地环境微生物与重金属污染、农产品中农药与兽药残留超标、转基因食品和难以避免的自然原因等。在网民看来,上述成因对食品安全消费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在问卷调查中,受访者对上述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了排序。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排在第一位的影响因素,59.44%的受访者选择食品生产与加工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14.86%的受访者选择农产品产地环境微生物与重金属污染,10.88%的受访者选择农产品中农药与兽药残留超标,9.36%的受访者选择转基因食品,5.46%的受访者选择难以避免的自然原因。对于排在第二位的影响因素,31.32%的受访者认为是农产品中农药与兽药残留超标,紧随其后的是农产品产地环境微生物与重金属污染,比例为26.52%;选择转基因食品和食品生产与加工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的比例相近,分别为18.35%和16.30%;选择难以避免的自然原因的受访者只有7.51%。对于排在最后一位的影响因素,有62.11%的受访者认为是难以避免的自然原因,所占比例最大,其他因素所占的比例都较小,均未超过15%。

从调查结果看,受访者认为对食品安全消费影响最大的因素是食品生产与加工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这与中国食品安全事件的现实特征密切相关。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食品安全事件在国内外都有发生,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够独善其身。然而,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中,食品安全事件的起因主要为物理性、生物性、化学性等自然性因素,而中国的食品安全事件大多数都由人源性因素引发,如地沟油、瘦肉精、三鹿奶粉等,这与调查结果相契合。中国食品安全事件的人源性特征容易激起公众的愤怒情绪,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需要通过科学的舆论监督与引导,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理性认识,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网民如何看待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认识与评价是影响网民舆情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实际的调查问卷中专门设置了相关问题,以分析网民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看法。

调查显示,关注、比较关注和很关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信息的网民占受访者总数的57.19%;75.00%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食品安全状况;分别有28.61%和24.45%受访者表示最信任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信息发布途径是政府官方网站和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可见,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备受社会关注,其真实性得到社会的基本认可,且政府官方网站以及大型门户网站的权威性与影响力较高。

此外,对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社会效应,79.76%的受访者认为通过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可以更好地了解食品安全事件,有助于避免健康危害;78.53%的受访者认同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弥补政府监管失灵的重要平台,对改善食品安全监管具有推动作用。同时,72.79%的受访者认为若不加以引导和控制,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表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存在大量具有误导性、煽动性的虚假甚至谣言信息,若不加以合理的监督与引导,有可能引发公众食品安全恐慌,危害社会稳定。

相对理性和相对非理性网民的个体特征

《中国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发展报告》指出,在目前的网络环境与食品安全事件较为频发的背景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网民参与行为态度的类型主要有三种:

第一类,关注食品安全网络信息、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讨论但易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这是网民群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二类,关注且理性参与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对热门食品安全事件有自己独立见解,并能坚持自己观点;

第三类,不关注食品安全网络信息,但在遇到食品安全热门事件时容易做出一些非理性行为。

根据上述行为态度类型,基于调查数据,将网民群体分为一般网民(第一类型网民,占97.20%),相对理性网民(第二类型网民,占1.50%)以及相对非理性网民(第三类型网民,占1.30%)。由此可见,相对非理性网民在网民中比例很低。但这个结论受本研究调查范围、调查样本数量的影响,是从总体上来判断的。在某个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上,对某一区域的网民而言,上述比例并不完全准确。而且相对非理性网民虽然比例比较低,但可能是网络领袖型,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不可估量。

研究表明,相对理性和相对非理性网民在个体特征方面也有所不同。年龄段在18-25岁、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月收入在6000-15000之间的企事业单位普通职工和较高层次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网民,在面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时能够保持相对理性的头脑。年龄在26-45岁以及45-60岁、学历以高中或职业高中为主、收入较低的网民群体,在面对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与舆情危机时,更容易出现非理性甚至过激行为。此外,还有一类值得注意的特殊网民群体,他们以高收入(收入15000及以上)、高学历(研究生及以上)水平的企事业单位较高层次的技术或管理人员及教师为主,由于获取信息能力强,容易获取社会的负面信息且容易受其影响,对政府行政管理行为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某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过激行为,而这类网民群体的影响和作用将不可估量。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对食品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转基因食品作为一个热门话题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网络上有关转基因食品的正面或负面信息影响公众的购买意愿。通过调查发现,仅有5.19%和16.31%的受访者表示很熟悉和比较熟悉转基因食品,而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仅有3.81%和15.79%的受访者表示很安全和比较安全。正因为如此,受访者对转基因食品的购买意愿并不高,仅有4.71%和18.14%的受访者表示购买的可能性很大和比较可能购买。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事件中,网络上的负面信息较多,而大多数受访者的食品安全知识相对匮乏且不了解转基因食品,网络上的相关舆情信息将对网民的风险感知和购买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导致其购买意愿较低。对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应及时公开食品安全信息,引导公众正确认识食品安全风险,促进理性消费。

此外,黄浦江死猪事件和新西兰毒奶粉事件作为2013年的热点舆情事件,曾引起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相关热点事件对食品市场所带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黄浦江死猪事件,有15.06%的受访者表示很不熟悉,分别有9.79%和20.12%的受访者表示很认同和比较认同该事件对其决定是否购买猪肉有所影响;对于新西兰毒奶粉事件,有18.55%的受访者表示很不熟悉,分别有10.51%和22.12%的受访者表示该事件对其是否购买国外进口牛奶有很大的影响和较大的影响。

可见,并非所有受访者都熟知相关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事件,但还是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其食品购买意愿受到相关事件的影响。对于黄浦江死猪事件,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公开处理信息,消除消费者心中的疑虑,并在了解、梳理相关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生猪养殖的监管,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对于新西兰毒奶粉事件,除了及时公布事件发展信息之外,国内乳制品企业应从中发现契机,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以重建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心,促进国内乳制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