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不要执迷于中国经济再平衡
中国的问题不是投资太高,而是资本市场发展不足,导致投资的资金是由错误的融资模式提供的。太多的投资资金来自银行短期贷款,有时会取道不透明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或影子银行体系的其他部分。
这就造成了一种期限错配——许多此类项目的回报是长期生成的。因此,真正的再平衡挑战要更加微妙。这包括改变投资的融资模式,以更加成熟的信贷市场改善信贷供应,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方便,以及拓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为长期基建投资提供资金。比起让政府对需求面进行微调控、造就进一步的扭曲,此举要更加高效。由于人口结构因素,储蓄率长期而言将不可避免地下降,但这恰恰凸显了中国当下投资的重要意义。否则,一旦储蓄率开始自然下滑,中国将更难为投资筹措资金。
联合早报:中美构建“新型关系”管控分歧
第六轮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近日在北京的钓鱼台国宾馆落幕。过去一年多来,中美关系摩擦不断,两国领导人借由这个对话机制缓解矛盾,给双边关系“降温解暑”的用意,溢于言表。
这几年来,中美高层有意识地加强沟通与互动,一方反复表示不遏制对方崛起,一方许诺不会挑战美国霸权,口头上进行相互“战略保证”已成为常态。但是一年年下来,双方话语与行动却不完全一致,更多信号显示,两国都视对方为最大的战略对手。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让中国不自在,中国向西开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等,则包含“去美国化”的潜在主题。当前,两国管控分歧,冷静客观看待彼此,的确是最务实与必要的任务。
大公网:理性非暴力才是香港福音
香港社会正处在政改关键时期,围绕着行政长官选举,社会上有不同的声音,在多元社会里,这应该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但是,反对派政党和人士却总是要把社会的安宁和秩序搅乱,以求实现他们的理念。
香港社会需要稳定,需要安宁,需要有更多为香港发展添砖加瓦的人,而不是相反。香港最宝贵的资产和优势,就是要有良好的制度,更需要有一大群拥有高尚情操、胸襟广阔、宽容大量,接纳、尊重不同意见、不同种族和不同信念的香港人。很显然,理性非暴力才是香港福音。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中国腐败与反腐的变化趋势
在对腐败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常特别关注腐败程度的变化,而忽视了对于腐败类型和结构,以及反腐败重点方向的分析。客观、准确地评价当前中国的腐败程度确实重要,这是我们评估形势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反腐败战略的重要基础。
中国的腐败和反腐败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表现为六个方面:腐败形式从贪污挪用到行贿受贿,再到利益冲突;范围从公共部门到私人部门,再到社会组织;腐败趋势从个人腐败、单位腐败到集体腐败;腐败结果从影响政策执行到影响政策制定;反腐从反黑色腐败到反灰色腐败;反腐从惩治需求方到惩治供给方。
联合早报:中国反腐不应阻碍改革
短期来看,反腐败肯定对经济有负面影响,因为反腐败使得一些与政府有关的经济活动放缓,从餐饮业到与政府有关的一些服务业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这是毫无疑问的。
当前反腐败的做法将会出现一定的调整,从当前抓个别的案件,从老虎苍蝇一块打的作法逐步转变为制度化的、经常性的做法,换言之,会转变为一系列的、具体的、公开的、非常可操作的一些条例,明确什么叫腐败、什么期限内的腐败需要追究,而这套办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出台。现在反腐败政策的最大成本,不是公务消费的下降,这只是冰山一角,最大的成本在于很多与改革相关的一些措施在目前反腐败的大形势下难以推进,因为很多的改革措施需要通过地方政府官员的创新和尝试去推行,在目前反腐败的做法中,举报人的成本很低,任何人都可以举报任何政府官员,当政府官员想改革,想推进一些新做法的时候,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这部分人就会出来举报,这对政府工作人员带来极大的干扰,所以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官员不愿意改革。
中国青年报:看到外国学者不能腿软
近代史上,许多外国来华学者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现在,有的学校聘请外国学者,可他们游离在中国学者群体之外,往往讲一些与中国学术课题不相干的东西,周围没学者和他们交流,他们也不会中文,只是形只影单地待着,等着一个月后拿一份薪水。即使这样,这在学校填表的时候肯定会是一项“国际化成果”。外国学者到中国来,应该和中国学者融成一个研究团体,应该把外国的一些眼光和新的问题意识带到中国来,最终推进中国的学术事业。
现在聘请外国学者,要提高门槛,应该要求他们与中国的学术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地谈一些犄角旮旯的问题。如果引进国际学者之后没有实质性的成果,那我们的钱就花得冤枉。不能让外国学者小看中国的大学和学者。我们在聘请外国学者时一定要自重,要做得好,否则不但没有效果,连中国大学的学术地位也会越来越低。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