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触动利益“奶酪”的改革

tebiebaodao 2014-07-30 22:08:56 章 柳 关 园/文 总第248期 放大 缩小

 

现状: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

毋庸置疑,事业单位是中国最为庞杂的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它由政府主办并管理,一般由国家财政给予全部或部分补助,人员列入国家事业编制。它不仅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层级,而且各类事业机构在功能性质、组织模式、资金来源、隶属关系、业务种类和活动范围上也相去甚远。

从理论上来讲,事业单位必须直面公众利益,以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改革的终极目标。然而近年来信用缺失、教育腐败、医疗腐败、学术腐败、公共服务品质的下降等等层出不穷的社会现象令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问题的根源所在。在这其中,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公共服务的承担者有着不可逃避的责任。事业单位目前的状况用12个字来概括就是“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直面现实,我们不得不悲观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的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已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事业单位改革,已走过多年的进程。应当承认,这场发生在我们身边涉及几千万人的体制改革,正在或将要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

事业单位改革是国家继政治领域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经济领域的国企改革之后,在社会领域所进行的又一场重大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并不是单纯地减少数量和人员,经过剥离、重塑后的事业单位,在未来发展中质量将提升,数量也会调整和增加。事业单位改革能否成功将会成为整个公共管理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步骤,无论是为了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还是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改革都势在必行,这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

众所周知,任何改革都有可能触碰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改革常常意味着利益的再分配,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场改革都不是容易的。目前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格局面临着重新调整,现有模式和体制的受益者将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最大阻力。事业单位改革涉及的群体数量庞大,组成成分复杂,这场改革的艰巨性和影响范围可想而知。

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

从中央此次的部署看,事业单位改革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这说明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是此次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尤为突出的主导理念。我们看到未来的事业单位就是公益属性的事业单位,可以说,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就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导向已经非常明晰了。

那么从这个导向出发,首先,必然要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要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这也就意味着,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之后,原先事业单位所承担的行政职能要划转到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要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用一句话来归纳就是“甩掉两头,留住中间”。而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中间,“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改革后的事业单位,即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应成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组织支撑,成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以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核心职能。

当然,“留下中间”也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留下,而是要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进行整体的优化提升和改造。此外,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不单是纵向的时间序列的推进,更需要横向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配套。这其中包括改革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监督等若干“重塑”项目,而这一系列改革,无不是为了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更进一步,公益性事业单位虽有不同程度的财政支持,但并不意味着排斥民间资本进入公益性服务领域。未来的公益性服务事业单位不由政府大包大揽,而是多元并存,竞争发展。一句话“社会事业社会办,社会事业社会管”。$nextpage$

社保制度改革首当其冲

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社保制度的改革。事业单位必须推进社保制度改革,首先是为了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维护社会公平的需要。如在“养老双轨制”体制下,企业退休人员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差距日益加大,改革诉求也越来越大。其次,因事业单位现行的养老制度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上形成的,随着事业单位自身改革必要性的凸显,这些旧制度的内在缺陷难以在既有体制框架内得到修补,也越来越难以维持。再次,各级财政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也促使事业单位必须进行社保制度的改革。

社保制度的改革关系到事业单位人员的切身利益。当前决策层的要求是完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政策,逐步建立起独立于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社保制度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混合体。鉴于2008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推行的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金试点改革最终无果而终的前车之鉴,我们不得不说,如何改革社保制度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与勇气。

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退休待遇差异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当前比较得到认同的改革原则是统筹考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实施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养老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过渡”,对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妥善保证其养老待遇水平平稳过渡、合理衔接。同时,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并统筹考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与此同时,公务员的社保改革也需要同步推进,要统筹考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离退休人员养老待遇水平。

社保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中的“重头戏”,然而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是应妥善处理好改革前后待遇水平上的平稳衔接,二是要斟酌把握推动改革的时机与节奏。中国的很多改革都是从实践中来的,先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一些改革试点,逐渐摸索经验,待有了比较成形的模式,再通过法律的形式把改革成果固化起来。也就是说,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在不断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虽然国务院已经确定了分三步走,全面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改革,但如果具体实施起来,操作难度非常大,工作量非常大。原因很简单,绩效工资改革涉及事业单位类型多样,单位数量多,各单位情况千差万别,涉及人员众多、成分复杂,不好一概而论。

中国事业单位当前的绩效工资制度存在内在的制度缺陷。中国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标准一直参照公务员工资标准执行,一旦对其进行绩效工资改革,事业单位职工普遍担心会使他们的利益受损。绩效考核体系的不健全,绩效指标设置不科学也给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带来很大阻力。绩效工资通常按照工作年限、岗位等级、资历等进行区别。一些年龄大、绩效平平的人因而能够享受高工资,而刚入职的年轻人虽有才华,工资收入却往往很低。而且,从已经实施的绩效工资改革效果来看,绩效工资改革的激励作用尚不明显,绩效工资改革容易变成一种普涨工资的期待,而且也容易造成管理层权限的过度膨胀。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挥着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激发员工工作动力的双重作用。由于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性质与职能不同,其绩效工资不能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设置,而应围绕事业单位所提供的公共性服务的多少和好坏来设置。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发放要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要缩小不同地区之间同类事业单位之间绩效工资的差距,还要缩小同一地区内不同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营利性事业单位与非营利性事业单位之间的绩效工资差距。另外,在进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对公众的透明度。

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要将事业单位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

事业单位在国人眼里似乎就是一个旱涝保收的行政部门,原因就是事业单位背后的财政保障,而这种制度安排的后果就是沉重的政府财政负担。由于最初对事业机构的设置不科学,使得尽管每年政府财政支出中有相当一部分用于事业单位,但事业单位经费有相当部分用于工资性支出,无力发展社会事业,造成“事业单位无事业”的尴尬局面。同时,由于财政拨款预算体制对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缺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国家拨款和自行筹资部分界定不清晰,预算管理缺乏透明度。诸如新闻出版等已经完成市场化改革的单位依然享受着政府财政拨款,加剧了财政资金的紧张状况,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与此同时,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等项目却得不到充足的政府财政资金支持。

鉴于这种情况,进一步界定事业单位财政支出范围,逐步解决财政职能“缺位”与“越位”的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改变过去那种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财政包揽面过大,财政支出几乎覆盖到事业单位各个领域,一些本应由市场解决的问题被纳入财政支持范畴的“越位”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好财政职能不到位,那些应由财政支持的事业单位却得不到应有的财政资金保障的“缺位”问题。

总的来说,为了有效地履行政府职能,从资源配置方面来讲,财政资金要逐步退出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转到市场不能充足提供或不适于由市场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方面来。逐步提高公共财政在政权建设、文化教育、科学事业、公共设施和环境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保障能力,真正做到把该管理的事管好,不该包揽的事放弃,才使财政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事业单位改革需要统筹兼顾

中国事业单位改革越是深化,越会遇到难啃的骨头,现在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都是深层次的矛盾,解决起来会更加复杂,也更加棘手。事业单位所逐渐暴露出来的资源浪费、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问题都说明了改革的迫切性。政府要解决事业单位改革面临的问题和阻力,就需要将事业单位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改革结合起来,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整体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决策层的改革决心关系到政策执行的强度,而与之相关联的政策制定是否详实和全面则与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的深度和广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政府除了进行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完善各种配套改革,还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主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事业单位改革创建良好的环境。要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界限,推进资源共享。还要创新公益服务提供方式,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最终不断增强公益事业发展活力,形成提供主体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样化的公益服务新格局。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政府应当意识到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单纯的降低服务成本。改革的路径是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治理结构,而不是单纯地缩小政府活动的范围。事业单位改革不是甩包袱,而是更加科学地确定政府的边界,使政府这只手更加灵活和有力。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