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当中国绝大多数农村还在沿袭传统自然经济模式艰苦爬行的时候,山东潍坊已创造性地开启了农业产业化探索,这种探索基于这片古老的土地以及《齐名要术》作者贾思勰的农业文化浸染和潍坊人永无止境的创新精神。这片大地迸发出强大的活力,她摆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羁绊,并渐渐形成了独具价值的农业发展模式。
著名媒体人艾丰和记者潘承凡合作,经过深入的调研和高度的理性思考,写就“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述评”三篇大稿,即《必由之路》、《造就一种新关系新格局》、《更广更深更实的思考》,于1995年12月11日、13日、14日在《人民日报》重要版面连续登载。从而给潍坊这座城市以及方兴未艾的农业产业化进行了历史性的定位,也开启了潍坊几十年来一直领航中国农业产业化的历史性进程。
几十年间,潍坊农业产业一直都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模板之一,不断被考察、被参观、被学习、被转化、被演绎、被重组、甚至被模仿,但是从未被超越!
潍坊,一直领航中国农业产业!
被现实倒逼的转型
至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农业还一直沿袭着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的模式,牛耕耙拉加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躬耕劳作,是中国农业最为典型的方式。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农民的创造力被抑制,农业发展的要素被固化,更重要的是,农民对土地的想象力,被消解和禁锢。当年复一年的辛苦劳作,依然还不能真正果腹的时候,农民更多的是用当时的时代精神填补饥饿。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万物复苏,大地萌动,不仅唤醒了沉睡的土地,也给中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潍坊的农产品生产进入一个井喷期,产量增加,品种增加。然而,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又与社会大市场产生矛盾,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又与流通领域的阻塞产生了矛盾。除此之外,还并行着农村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扩大与劳务、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长期郁结的矛盾。
这一时期的潍坊,通过农村经营体制的变革,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村经济蓬勃兴旺,198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突破20亿元大关,1984年,突破30亿元大关,1985年,达到33.7亿元,地区农业发展呈现井喷态势,各种生产和市场要素亟需整合。
现实倒逼农业转型。
1993年初,潍坊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对其他各主导产业也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思路,如农工商、林工商、牧工商、渔工商、商粮供相结合等,从而构成了农业产业化思路的雏形。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艾丰对潍坊农业进行了高屋建瓴式的总结,以“必由之路”为理念,将潍坊的模式提升为中国当下农业的必然选择,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农业摆脱小农经济向产业化的转型。
农业产业化,给潍坊的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早期的产业化多少带着一点粗放的形态,准确地说,规模上去了,但是产业仍在低层面运行,要想突出重围,建立起现代农业的标杆,必须建立潍坊农业现代化的模式。于是,潍坊农业水到渠成地从产业化向现代化转型,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带动农业的发展,为古老的农业,注入现代科技元素,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90年代后期开始,潍坊农业全面加强了科技创新与推广,整合科技人才对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重大难题进行攻关,研制高标准大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蔬菜育种、栽培、植保、设施等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推广了大棚滴灌、臭氧抑菌等国内外新技术和立体栽培、无土栽培、生物组培等30多种种植新模式,同时将大棚种植向大棚养殖推广,引入大棚花卉、大棚养鱼等全新业态,使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提高,实现了潍坊农业的现代化。
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高速发展的潍坊农业提供了一个角逐海外市场的机会,同时也给潍坊农业构建了国际化品牌的平台。潍坊的蔬菜、水果开始集约化地走向海外市场,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科研、生产、加工、储存、贸易、物流、展览展示、品牌推广的全产业链模型,国际化格局初步形成。从自给自足,到进入农产品流通市场;从辐射国内,到开始寻求走向海外,潍坊农产品逐步建立了以城市为背书的区域农业品牌。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历程里,潍坊的寿光与安丘,逐渐脱颖而出,并以各自不同的生产模式、产品结构、品牌要素、管理体系等,构成并完善着潍坊农业的品牌内涵。
寿光的绿色革命
回顾一下寿光农业产业化之路,不只是重温寿光的梦乡与荣光,至今,寿光的经验与模式,依然对国内不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具有借鉴意义。
1983年,寿光秋菜上市,因为流通不畅,5000万公斤大白菜白白烂掉,急坏了菜农,也触动了寿光地方政府。市委、市政府经研究发现,不是菜的品质有问题,是流通环节出了问题,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信息不对称。
于是,寿光地方政府果断地做出“建市场、促流通”的决定,投资5万元于1984年建立了占地17亩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开创了产地型蔬菜批发市场的先河。菜好卖了,种菜的人更多了,农民富了,重要的是这个决定为农业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直接促成了现在寿光蔬菜的大格局。到80年代末,蔬菜面积发展到1.7万公顷,总产13亿公斤,产值3.5亿元,成为寿光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1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党员群众大胆尝试,建起了17个大棚搞试验,研制成功了深冬生产不需要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一个占地600平方米的冬暖式大棚,一季产黄瓜1.35万公斤,收入2~3万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开始成为寿光人的共识。90年代初,寿光完成建造冬暖式大棚5032个,迅速成为北方深冬精细菜的重要生产基地。冬暖式大棚的发明与推广,结束了寿光深冬不能种植喜温蔬菜的历史,也引发了全市乃至全国的绿色革命。
寿光的这次绿色革命意义深远,它不仅立足于土地,找到了一条农业革新的模式,也将寿光推到了“中国蔬菜之乡”的高度,成为中国农村产业化的示范地。
一旦农民的创造热情被释放,这块土地就成了他们表演的舞台;心有多广,舞台就有多大,所以,没有人能预测到寿光的绿色革命的边际在哪里——
90年代中后期,寿光全面加强了科技创新与推广。
1998开始,先正达、瑞克斯旺、海泽拉等国际知名种业公司先后落户寿光,并建立了示范基地。
2000年开始,连续成功举办了15届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架起了农民与农业高新技术、农产品与市场对接的桥梁,成为寿光农业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体现寿光特色的名片。
目前的寿光,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中国蔬菜产业协会、全国新“菜篮子”工程建设运营区和现代农业金融试验区等国家级创业平台。
以绿色革命为引导,寿光人用三十年的时间,铸就了一个春秋大梦!
安丘的标准化之旅
中国人时常挂在嘴边的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品牌化,被潍坊的农业全流程地实现了。从三十年前的小农经济,到现在农业的“四化”,是一种君临巅峰的姿态。但是,潍坊人却又在“四化”之外,高调祭起标准化的大旗。
现代农业的标准化所涵盖的内容林林总总,从水土质量、生态环境,育种选种,到种植养殖过程,药物使用,收获归仓,加工包装,物流运输,市场贸易,有一整套完整的体系。同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市场,还有自己的准入标准。达到了这个标准,你的产品即可在国际市场畅通无阻,达不到这个标准,也就没有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更是一个极具难度和挑战性的工程。
安丘市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全国唯一的创建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近两年,安丘市进一步提升区域化管理,推行“一个标准统筹两个市场”的发展思路,由专注于出口向国内外市场并重转型,整合出口标准和国内标准,在拓宽国际市场的同时,把更多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摆上了中国百姓的餐桌。这就是“安丘模式”的内涵。
安丘模式的要义在于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而标准化的要义则在于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
让我们走进安丘盛大农产品交易市场,来体验安丘农业的标准化。走进安丘市盛大农产品交易市场1号交易厅,一车大姜经过市场检测中心检验合格后,经过加工、清洗、装箱后将发往北京市场。这些大姜成品包装箱上,都印有种植者、加工者以及植保员的信息,包括他们的姓名、照片和电话。安丘建立了以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为中心,出口龙头企业和镇街检测资源为主体,农业、畜牧、质监、环保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检验检测体系,并按时将检测信息上传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此外,盛大投资680万元建立的蔬菜清洗用水循环再利用中心,日处理用水量15000吨,经处理后的净水全部回收再利用,实现国内市场废水零排放。此项目的运营,保护了环境,节约了水源,使安丘农产品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种植基地的选择上,盛大公司把周围无污染源,水浇条件便利,成方连片,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土地作为选择对象,先后租赁土地5000多亩,用于建设种植农场。通过基地建设,把种植环节、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推动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互相监督互相制约。
在具体操作环节上,安丘严控农药使用,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农业专卖、购买实名登记制度。记者在安丘市农产品标准化大厅看到,一大排屏幕,对重要操作节点和现场进行实时监控,各种信息和动态即时呈现。当农业操作精确到精细化工的水准时,你就自然而然地了解了安丘标准化体系的真谛了。
农业的永恒话题:农民和土地
当今世界,农业组织化程度高低是发展现代农业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生产不像以前那样盲目,而是根据市场需求,有条理,有步骤,有计划地组织起来。因此,提升农民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基础。一旦中国农民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化、社会化群体,那么中国的农业,必将产生让世界震惊的效能,这种效能绝对是足以改变世界的正效能!
从潍坊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潍坊农民已经在几十年的农业急速发展中逐步呈现出较高的群体素质,也正是这种素质,才确保了潍坊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实施。在安丘很多地方,标准化已经根植于农民的意识里,这为潍坊农业标准化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除了农民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亟需提升,中国农村土地集约化利用也是一个急迫的问题。永远停留在一家一户单打独斗自种自收自我消化的层面,中国农业将无法实现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更无从谈起。而当下的现实是,整个中国农业用地的碎片化,极大程度上消解了农业的产业化程度。
农业土地碎片化问题无疑将制约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在中央有关土地自由流转政策下,潍坊农村土地流转尤其活跃,农用地已经有1/3加入了流转,但是,对于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的潍坊来说,还远远不够。可以想见,一旦大部分农用地进入流转领域,政府强力引导,那么潍坊市的农业产业将水到渠成地迈上一个全新的境界。
潍坊农业产业启示录
一、潍坊市用了近三十年时间,将自然经济格局下的地方农业成功引导,实现了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标准化,这种历史性的跨越所留下的价值,绝非简单的产值可以度量,它是当代中国农业艰苦蜕变的历史。
二、创新无止境,同样适应于潍坊的农业,正是基于对这片土地的厚爱和不断的创新,潍坊人在祖祖辈辈躬耕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
三、依靠卓越的城市管理智慧和持续创新的产业理念,潍坊市提出通过实施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把潍坊打造成中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再创潍坊现代农业新优势的目标,继续领航中国现代农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潍坊,足以让所有人表达敬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