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一则新闻触动了国人的神经。报道称,北大“后EMBA班”招生办的一位老师说,今年已经招满4个班,每班40人,其中一半是政界人士。“学费66.8万元,党政领导干部行政级别须正处级以上。”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动辄数十万元学费的培训班已畸变成某些官员打造人脉圈的“名利场”与“资源聚集地”。
有评论人士质疑,这种打着EMBA旗号的培训班是否会形成政商错综的利益集团?党政干部的培训费谁来埋单?还有人建议,应将这种天价培训班纳入“反四风”。
其实,这有什么好奇的呢?什么样的自然条件生长什么样的果子,什么样的市场培养什么样的EMBA。
EMBA的“规格”更高
去年,受王石先生的“红烧肉”所累,EMBA被大大地黑了一把。紧随其后,一篇《EMBA的房卡故事》,有鼻子有眼地描述了男女“同学”之间的潜规则,更是将EMBA黑到了极点。据说这些香艳的八卦故事都影响到了EMBA的招生工作,据此段子手编出了这样一则传闻:长江商学院EMBA的2013级报名结果已经出来,名单中没有一个男性。
说正经的,究竟什么是EMBA?
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在1943年首创的一种教育形式,即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提供一种结合实践的商学课程。
EMBA通常会与MBA相提并论。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国内,工商管理硕士(MBA)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前者要求报名者先通过全国统一组织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毕业后可获得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后者则无需参加入学考试,学习期满通过同等学力申硕考试可获得硕士学位,没有学历。因此,两种MBA又被称为“双证MBA”和“单证MBA”,或者按入学时间被称为“秋季MBA”和“春季MBA”。
而EMBA,有些类似“春季MBA”,学校自主招生,学员只能获得学位。
MBA是为了培养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面向中层或管理储备人才,而EMBA则面向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在工作资历的要求上,MBA通常要求不低于三年的工作经验,而EMBA则需要不低于八年。
实际上,近年来MBA有低龄化的趋势,不到30岁就读MBA的比比皆是,毕竟在应试方面,年轻人的优势更大一些。而EMBA由于对于工作资历要求甚高,以中欧2011-2013级EMBA中文班为例,学员的平均工作经验达16.9年,平均管理经验达12.2年,而北大光华EMBA的平均工作年限长达18.3年。也正因如此,MBA与EMBA的学生年龄相差越来越大。
我就读MBA时,周末是与EMBA在同一楼层的教室听课的。课间两帮人跑到楼道吸烟、聊天,一眼就能分辨出是MBA还是EMBA——首先,着装不同。MBA着装休闲,上班族们好不容易遇到周末,自然不愿意再裹着职业套装,有的同学相约打球,还会穿球服来听课,女生们则几乎全部素面朝天;EMBA就不同了,不论冬夏,男学员几乎全部西服革履,女学员无论年纪大小,几乎全部职业套裙,偶见着短袖POLO衫塞入休闲西裤的。其次,气质不同。上厕所时,我遇到的EMBA女学员们,几乎都在默默补妆,互相见面只点头示意,洗手时会不经意地撸起卡地亚手镯或翡翠镯子,如大家闺秀般;MBA女学员们则喜爱闲聊两三句,聊天的内容一般是“哇,今天的卫生间竟然放了卫生纸。”“因为今天EMBA也来上课啊。”“沾光了呵,多扯点,下课等我,一起吃去”……大致如此。第三,听课的态度不同。MBA们多数处于事业的奋斗阶段,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如果遇到讲课不那么生动的教授,有的在打盹,有的打开笔记本电脑开始加班写PPT、做报表;而EMBA们听课要认真多了,我几次路过EMBA的教室,总能看到学员们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放在肚子上,目视前方、全神贯注,猛一看,以为都在参加政府工作会议。
人脉经济学的背后
EMBA的招生简章上,一般会注明“更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以区分与MBA教学的不同。
但管理学本就是一门实践课程。强调与实践相结合,是几个意思?
所有读过商学院的都会被植入这样一个概念: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是管理学!
这门学科的创始人、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有五项基本工作:设定目标、组织、激励与沟通、评估绩效、培养人才(包括自己)。企业需要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市场营销、创新、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实物资源、生产力、社会责任以及利润需求。
因此,全球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学生,都要学习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学等。对于这些学科的教学,MBA要学得更系统一些,以课堂听讲为主,EMBA则以案例教学法为主,即“更注重与实践相结合”。
无论是MBA还是EMBA,其设立的初衷都是为了向企业管理者教授管理学知识。但在中国,有些“变异”,开班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学员搭建人脉,提供一种类似于“俱乐部”的服务。
商学院的招生广告几乎都会说明,历届学员来自什么行业,有多少来自央企、有多少来自政府部门等,类似于房地产广告中打出的“高尚社区,与名流为邻”。如按照北大光华EMBA的招生简章中的“学员构成”计算,国企与政府部门的学员占比达35%,中欧的这一数字为33%。
就读EMBA,学费一般在50万元以上,如果参加海外游学活动,还要额外交一笔费用。国企高管也许工资较高,可以承受这笔费用,或者企业福利较好,为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和经费,但政府部门的干部也来读EMBA,就不免让人浮想翩翩了。话说,他们一般不是去党校进修的吗?
读EMBA究竟是图什么?所有人都会回答:人脉。EMBA自2002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是以“交朋友、谈生意”为主导。可以说,支撑EMBA市场勃兴12年的,便是中国商场所特有的“人脉经济学”。
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EMBA的学员以企业高管为主,管理经验长达十几年的人,按理说本就不缺人脉,该认识的差不多都认识了,不认识的多是不想认识或不需要认识的,何必要搭上时间、精力和金钱来“交朋友”?
答案或许是:要么读EMBA的并没有那么“高端”,要么所谓的读书找人脉只是一个伪命题。也许二者兼是。
以我认识的EMBA学员为例,他们本就相互认识,只是相约来镀个金,读EMBA一来符合他们的年纪和身份,二来获取学位较MBA容易一些,反正学费可以报销,何乐而不为。而另外一位出身外企的EMBA学员,则是因为获得公司奖励,为了升职而读。
那些希望读EMBA来获得生意机会的小企业主,才是就读EMBA的真正主力。但也许结果会让他们遗憾,因为一个班里全是抱着同一个目的,却不能资源互补的,比比兼是。对于这些人来说,EMBA便是一项风险投资。
如果读EMBA是为了钓金龟婿的话,就另当别论了。只是需要注意的是,有钱人出没的地方从来就不缺美女,想通过同学关系从外围进入内围,成功的概率也同样不高。
后EMBA有点“玄”
如前所述,EMBA是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班。那么“后EMBA”又是什么?
“后EMBA是继EMBA学习之后的再提高,是更高层次的进修,相当于读完博士进修博士后。”一些不靠谱的招生网站是这样介绍的。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博士已经是最高的学位,博士后也不是“进修”出来的。
事实上,后EMBA就是针对MBA和EMBA的一个培训班。目前清华、北大、人大都相继开设后EMBA班级课程。北京大学博雅领袖66.8万,清华大学北京班90万,人民大学59.8万。
除了后EMBA这种班,市场上还有各种“CEO班”、“超级总裁班”,费用同样高得惊人。
这些培训班的一点共同的特征是:不提供学位或学历教育,只提供“特色”培训。
“特色”培训有哪些?佛学、国学、易经、音乐、成功学……王林大师都不敢这样搞。总之,什么吸引眼球,什么话题最火,就开什么班。例如去年,国内一些院校就纷纷开办了“互联网金融班”,而导师们却鲜有从事这方面研究或有相应从业背景的,真不知道他们要怎么讲,难道靠度娘吗?
一位在国内某顶尖院校“走穴”的普通大学教授看得透彻:瞎讲呗,反正他们也不是为了学习,就是冲着XX大学的牌子去的。
说白了,不管是读EMBA,还是报什么天价培训班,大家所追求的,不过是品牌溢价罢了。所谓“人脉”,其实只是附属产品。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