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
9月4日,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一被称为自恢复高考后最大规模的高考改革,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方案一出台,便引起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新方案下,高中不再文理分科,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对这一方案,不少人表示欢迎,但也有评论指出,其在执行中可能会走样。《新京报》评论说,如果中学还是围绕考试来组织教学,那么很可能还是集中开设某些科目,并鼓励学生集中选择,这样一来,所谓“文理不分科”也就会被架空。著名教师李谓也说,根据思维规律,能同时学好、考好文和理的同学是少之又少的,不分文理科其实是个伪命题。
“一考定终身”始终是为人所诟病的现象。新方案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将成为总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高考中不必重新再考。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新方案探索的目的是想破解“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等问题,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分散学生的应试压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但是一些教育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员储朝晖说,高考科目减少了,学生压力未必减少。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学生从高一年级,每一个学科的成绩都会计入总分,这就意味着进入高一就等于进入高考,会让高中阶段的学生难以承受。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指出,由于最终的录取制度依旧是集中录取,因此,文理不分科、分散高考压力,最终可能演变为增加高考压力,把整个高考战线拉长为整个高中三年。
“鲤鱼跃龙门”常被用来形容农村学生考上大学后的命运转折。但是近年来,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学生考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相对较低。有老师在网上发帖感叹,如今已经是“寒门难出贵子”。
另一方面,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也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公平现象。统计表明,山东、河南、四川这几个人口大省,学生考上北大的机会,平均只有北京本地考生的1/46。
对于区域公平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曾指出,各地招生名额的数字差距背后,是一条心照不宣的“属地原则”。新方案落实过程中将怎样解决这个深层次的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世上任何事,既不存在百分百的公平,也很难达到百分百的科学高效,改革永远会充满争议和风险。当今多元化的中国,参加高考已经不是年轻人通向成功的唯一桥梁,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它仍将是影响无数学子命运乃至国家人才兴衰的重大战役。30多年的高考改革,时至今日,借用邓小平的话来说,仍是“摸着石头过河”。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