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的经济蓝图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关键的部分。然而自那时起,具体的改革政策声明都非常谨慎,而且零零碎碎并不系统。尽管地方政府和国企看起来都争相宣布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计划,允许私人投资在国企中占更大的比重,但管理许多央企的国资委,却推出了一个没什么新意的试点改革,仅涉及一小部分央企。
高层决意进行国企改革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自从金融危机以来,国企正在努力提高盈利能力和资产回报率。国企的低效已经开始拖累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另一个原因是,国企有优先获得能源补贴、土地和资本的权利,加剧了市场扭曲,导致在一些关键领域产能过剩。第三个推动因素是参与全球经济的外部压力。中国的贸易伙伴多年来一直抱怨国有企业享有的优先待遇。
此次改革方案有四个主要的特点。
最重要的初始步骤是将对国有企业引入分级制,根据国有企业的功能分作“公用服务”、“自然垄断”或者“商业企业”。这个分级将确定国企应当主导的行业,并且有助于设定私人企业可以持有的国企类型以及比例。分级制将给中央政府提供一个重新定义经济领域的机会,在这些领域中国企将保持垄断或主导地位。同时,这也能让国家更清晰地明确投资目标领域。
第二,改革国企的评估和监管程序,并针对不同国企类型量体裁衣。这将涉及到比如人事雇佣、薪资待遇调整,以及推广独立董事会;和根据企业类型、所在领域设立其他措施。
政府还表示,将建立新的资产管理公司,允许国家在公司中占有一席之地。有些人将此举视为“通过管理国企来管理国有资产”,其他一些人认为这是借鉴新加坡的模式。
最后,该计划要求扩大向财政部转移分红的国企数量,并且提高向国家上缴利润的比例。政府还计划更多利用企业上缴利润、分红所得的资金,来资助社会服务。目前,超过有70%的资金回流向了“重组其他国企”。
这些改革措施毫无疑问将引来谨慎和质疑的声音。这种谨慎来自于上次“推动私有化”的重大失误,上次私有化导致大量国有资产以低价流失。推动国企改革也很可能面临地方政府和利益相关者的阻挠。
然而,对待国企改革,也有一些乐观的理由。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未来几个月内发布改革指引文件将会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将决定,在经过高层政治辩论之后,国家所有权优先的程度。还有,战略性或是支柱性行业对外资或私人投资的开放程度,将会清晰地体现出中国未来的工业政策,以及政策制定者们允许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的决心。
今年3月,习近平在一次会议讲话中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它如何执行。首先,通过反腐败运动,以及在许多有实权的新机构中担任领导角色,习近平的改革控制力似乎已经很牢固。
比如,曾经担任中石油领导和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周永康,就因腐败问题落马,和周永康有关的“亲信人物”也纷纷落马。许多专家分析认为,这些“打虎行动”是为改革清除路障,有助于削弱改革阻力。
其次,在国企改革进行的同时,其他重大经济改革也在进行。有的改革促进私营企业同国企竞争,迫使国企变得更加有效率和富有竞争力。
此外,鉴于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已经被委任带头起草国企改革文件,意味着这两个机构将在国企改革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国资委的作用则相对弱化。全面的改革计划最早可能于10月份出台。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