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经济调控新思路

tebiebaodao 2014-10-14 12:41:46 周俊生/文 总第255期 放大 缩小

 

9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八届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作了特别致辞。这个致辞虽然比较简短,但内容非常丰富。李克强总理在致辞中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形势作了分析,对未来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作了精辟阐述,对认识目前国内经济形势和把握未来宏观调控的方向极富启发意义。

经济增长不再依赖“强刺激”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上半年GDP同比增幅为7.4%,成为24年来中国GDP增长的最低纪录。在此之前,由于李克强总理已经提出经济增长不跌破“下限”的要求,虽然他没有表明“下限”是多少,但舆论普遍认为是7.5%的增长水平不能跌破。因此,当今年上半年的这个数据出炉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已经跌破“下限”,需要政府像以往那样出台一系列政策来给经济运行以刺激。中国政府下阶段是否会推出对经济的强刺激手段,理所当然地成为此次论坛一个受到高度关注的话题。

对此,李克强的致辞没有回避。中国经济增速减退,这确实是一个客观事实。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李克强又表示,我们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保持定力,主动作为,没有搞强刺激,没有放松银根,而是强力推动改革,大力调整结构,着力惠民生,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他以国家统计局等中央有关部门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来论证了自己的这个观点。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摒弃了以往屡试不爽的以投资拉动GDP增长的模式,推出了一系列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宏观调控创新手段,期望以此来向市场释放活力,让市场的内生性机制来维持和推动经济增长。但是,这种改革不可能在短时间里见效,相反,改革甚至会在最初阶段产生阵痛。因此,中央政府对于目前的经济增速下降其实是有预见的,也是可以容忍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李克强总理才有底气表示,目前中国经济运行在总体上是平稳的。总理的这种底气也为我们认识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提供了底气。

尽管稳增长面临一定困难,但总理的致辞给市场发出了明确的信号,中国未来不能再用强刺激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运行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并非不需要,而是需要研究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实施调控。本届政府成立以后,更注重于在区间调控下实施定向调控,用李克强总理的话来说,这是一种结构性调控。这种宏观调控的创新将给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市场活力,即使未来不再能出现以前的那种高速度增长,但经济质量的提高将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有基础,更有长久的活力。

“三张清单”显现宏观调控创新思路

在此次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未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画出了清晰的“路线图”。政府要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制定三张清单,即“权力清单”,讲清政府应该干什么;“负面清单”,指明企业不能做什么;“责任清单”,政府要起到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李克强介绍的“三张清单”具体地说明了政府和企业、民众各自应该担任的角色,也体现了中国对宏观经济调控的一种创新思路。

在过往一、二十年里,中国的经济增长曾经保持了高速纪录,很多年头的GDP增幅高达10%以上,这与当时政府推行的强刺激调控手段直接有关。为了保证GDP的增长,政府惯于以投资扩张为引擎来拉动经济增长,而为了保证投资扩张的顺畅展开,政府又主导了货币扩张。在前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盛极一时,它确实在短期内见到了效果,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投资过热成为一个挥之不去的顽症,由货币超发所带来的物价上升又使百姓承受着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这同时,政府也通过对经济运行的直接干预提高了其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民营资本受到遏制,市场活力受到束缚,经济结构的板结化使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面临挑战。因此,在原有的调控手段必须改革以后,宏观调控创新的重要性便显现了出来。

本届政府成立一年多来,大力推进了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政府职能转变的改革。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迄今为止,中央政府各部门已经取消和下放了6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这对于市场活力的释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积极效果已经在显示出来。企业准入的门槛降低以后,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1月—8月,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800多万户,其中3月—8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61%,出现了所谓“井喷式”增长,带动了千万人以上的就业。从今年开始,中央政府在商事登记制度、投融资体制、税收、流通体制等领域推进了一系列改革,进一步打开了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的闸门,对扩大就业起到了重要的“推进器”、“容纳器”作用。在这同时,中央还着手进行了由政府部门颁行的职业资格许可制度的改革,对于一些可以交给市场调节的职业,政府不再通过资格许可设置就业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以前多次阐述的政府的“权力清单”和企业的“负面清单”,李克强在致辞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政府的“责任清单”,这使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定位更准确。政府放权,改革事前审批制度,不是从此可以对市场撒手不管,而是需要强化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事中事后监管,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按照“三张清单”的设计,政府的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更重了,政府需要切实转型才能适应改革以后市场监管的新要求。

培植“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新环境

李克强总理在特别致辞中还提出,要通过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创业空间,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出自国家领导人讲话中的这些“平民语汇”,让我们听来感觉分外亲切,它让我们回忆起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全民创业的美好时代。30多年前的中国,在摆脱了“文革”恶梦以后选择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从官方到民间对于经济发展建立了广泛的共识,用民间语言来叙述,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力量实现致富梦,创业致富成为年轻人的正当追求。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出身,只要你走对了路,就能一步步地摆脱贫困,敲开创业创富的大门。

今天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完善,“大众创业”、“草根创业”有了更好的条件。但是,一个冰冷的现实是,年轻人的创业精神反而冷淡了下来,他们更热衷于进入国有企业,当政府公务员。而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与中国在告别80年代后社会经济形态逐渐出现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为了不断创造经济增长的高纪录,政府确立了以扩大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市场资源开始向国有企业倾斜,民营企业在政府设立的重重审批关卡之下,其发展势头开始萎缩。像阿里巴巴这样的成功企业,只是在国有资本尚未进入的新经济领域打开了天地,而更多的集中于实体经济的创业者则很难脱颖而出,复制当年刘永好的成功。在初期的改革使国家的财力增强以后,权力开始在对经济利益的分配中设计出偏向于自己的机制,形成了权力支配下的固有利益群体。

这种经济结构的板结化,不仅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遏制了民众的自主发展需求,稀释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精神,即使是一些已经很有规模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向国有资本靠拢。因此,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以政府的简政放权为核心,实际上就是重新赋予民众自主发展的权力,让年轻人重新焕发出创业精神,投身于“大众创业”、“草根创业”之中。一年多来,随着这种以放权为核心的改革的不断推进,民众的创业精神正在焕发,中国社会经济一定能够重新出现活跃态势。

相比于80年代,今天的创业者需要面对复杂得多的市场环境。即使政府支持创业,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在很多行业的“排兵布阵”,留给创业者的市场机会并不多,同时创业成本的高昂也会使很多创业者畏难而退。针对这种情况,还需要在未来的国资国企改革中作出通盘考虑,国有资本有必要退出一些竞争性领域,给创业资本提供市场机遇。同时,还需要政府拿出切实措施来支持“大众创业”、“草根创业”,在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像80年代那样对创业者“扶上马,送一程”。80年代的创业者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期待,今天的创业者,同样能够站在新的起点上把握住历史机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