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局势正处于大动荡大转折的历史关口,面临着自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正在崛起的大国,如何在国际秩序的变革中谋求一个与国力相称的有利位置,不仅关乎大国地位,也关乎中国自身的转型发展。
审视今年以来的中国外交,从2月初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俄罗斯索契冬奥会会晤普京,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访德国、俄罗斯、意大利、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并出席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还有于11月将在中国主场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年度压轴大戏,中国领导人正在进行一场大外交的布局。
亲俄疏美
对俄外交和对美外交在中国外交中一向有着特殊的重要性。然而,在这个全球最重要的三角关系中,与过去中国尤其重视对美关系不同,第五代领导人上台以来,更着力打造中俄关系,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的第一站就选择莫斯科,今年的首次出访也是去俄罗斯出席索契冬奥会,而彼时西方领导人因乌克兰问题纷纷抵制。今年以来,习近平在国际场合已四次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其他中国领导人,如总理李克强也多次同俄罗斯领导人见面。相反,对美关系则出现降温迹象,包括习李在内,中国领导人自去年以来尚未对美进行正式访问,习近平去年的访美属于非正式访问,在国际场合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的频率也不多。由此可见,中俄关系如果不比中美关系更重要的话,也是一样重要。
之所以出现这种亲俄疏美现象,与地缘政治的变化和美国对华政策有关。中美关系对双方而言都是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为此,习近平去年在和奥巴马的庄园会见中提出了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但一年多来的表现说明,美国对习的这一建议并不真正重视,因为新型大国的真正含义是取得和美国的平等地位,要美国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这自然和美国的期待相反,华盛顿即使不把北京看做自己的敌人,也还未准备好将北京作为平等的对手,因此,其重返亚洲的战略被北京认作主要针对自己。但中俄关系的发展则要顺利得多,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两国就达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签订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如今,在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与西方闹翻后,更有同中国发展更紧密的全方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愿望与动力。所以,中俄关系在这样一个大的战略背景下升温,也就很自然。
大国外交与全球外交并行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近年来也在着力推进大国外交。大国外交的一个标志就是,大概除日本外,中国领导人与全球被认为是大国的领导人都有会晤或会谈,出访了他们中的多数国家,有的还去过多次,而他们中的很多领导人也来中国访问过。俄罗斯就不提,欧洲国家中,德法英意中国领导人都出过多次,新兴大国的巴西和印度,习近平今年也访问过。同这些大国,中国都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在此需要一提的是印度,作为两个充满历史恩怨和现实纠葛的邻国,双方之间有着瑜亮情节,如何将两国的边界分歧争议压到最低,是对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考验,习近平9月的访印,突出了同为新兴大国、上升力量、改革推手的主题内涵,以战略共识压倒和超越分歧,使中印关系得到了新发展。
与发展大国关系并行的是全球外交。中国领导人的足迹今年以来可谓是走遍五大洲。从周边邻国到中亚腹地再到欧洲,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乃至南亚和远隔重洋的拉美。其中有些国家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踏足,如前不久对岛国马尔代夫的访问。应指出的是,中国的全球外交重点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非洲和拉美,这是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几个地方。作为以发展中大国自居的国家,中国与这些发展中国家搞好关系,为他们的利益代言,是必然要求。
同周边国家结成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世界大国中周边国家最多的国家,有21个邻国。而且这些邻国类型多样,既有日韩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不发达国家;既有像巴基斯坦、老挝这样的传统友好国家,也有很多同中国有领土争议的国家,还有一些国家介于两者之间。可以说,搞好同周边邻国的关系,对中国有特殊重要意义。如果中国把周边邻国的关系搞定了,外交就成功了80%,同样,外交若出问题,也主要出在周边邻国。
传统上,中国同周边邻国是朝贡体系,一些邻国还是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因此,他们对中国的崛起都怀有戒心,担心中国崛起后会恢复过去的朝贡体系。加之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他们中的许多国家不同,从而对中国的发展意图充满疑虑。这些国家在经济上依靠中国,享受中国经济崛起的外溢效应,同时在安全上把自己同美国紧紧绑在一起,如何破除这种不信任及由此而来的对双方关系的损害,是中国外交的一大挑战。
去年中国召开了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今后5至10年周边外交战略要体现和贯彻亲、诚、惠、容理念,这就需要中国将周边外交放在首要、优先位置,妥协处理和管控好同一些国家的分歧,推动周边政治、经贸、人文、安全各领域的密切合作,建设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今年的10次外访目标国,其中周边国家占了一半以上,就是出于这一考虑。中国领导人还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重大合作倡议,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着眼于睦邻、安邻、友邻,不过,中国政府的努力迄今所取得的成果不是太乐观。
外交的适度强硬
习近平时代的中国外交,一改过去给人的柔弱和绥靖印象,而变得强硬和进取。就如中国对周边邻国命运共同体的倡导,并非没有前提,那就是不能跟中国唱对台戏,引入外力,明理暗里同中国搞对抗。在周边邻国中,日本、菲律宾和越南是三个感觉到中国强硬外交风格的国家,他们借着美国重返亚洲的机会,同中国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进行激烈争端。近年来,双方领导人互不来访,甚至在国际场合也不见面,这在和平时期很少见,说明双边关系已经非常恶化。
中国领导人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的强硬,有几个因素,一是国内民族主义已经不允许领导人再在关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立场上后退,否则,政府会失去民族主义的支持,合法性将会大大下降;二是中国过去的绥靖政策并未换来这些国家的对华友好,反而有些得寸进尺,至少在民众看来是如此;三是政府和社会自我觉得中国现在腰板硬了,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来看,中国都有很大进步,可以亮亮剑了;四是第五代领导人的“红二代”情节本来就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情怀在内。由此也决定,他们在对外关系上的适度强硬,不仅仅表现在钓鱼岛和南海问题上,也表现在整个对外关系上,包括同美欧等西方国家的交往。
试图提出国际秩序新主张
强硬的另一种形式,是中国开始在国际多边场合,提出自己的国际关系新主张,以期在未来国际秩序的重组中最大化自身利益。中国领导人对国际秩序的新主张和议程设置,一般是借助多边领域和国际组织会议或访问国际组织提出来的。今年习近平的对外访问,就安排了在欧盟、非盟、荷兰海牙核安全峰会的参访和演讲,并在中国主导或参与的国际组织,如上合组织、亚信峰会和金砖国家组织以及于11月将要举行的APEC会议,提出有关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主张和原则。
上合组织在中国的主导下,近年有很大发展,已经进行过两次扩容,将相关国家纳入进来,从成立时的一个打击三恐势力的松散联盟发展到向经济、安全一体化迈进。今年9月习近平在杜尚别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后出访中亚南亚国家,也有宣示中国国际新秩序主张的战略意蕴。金砖组织是世界最大的几个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结成的联盟,在中国的倡议下,今年在巴西宣布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基金,这将构成对由欧美所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的挑战。亚信会议和APEC会议是在中国主场召开的国际会议,也是第五代领导上台后首次在中国本土召开的大型国际会议。在亚信会议上海峰会上,习近平提出了“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的“亚洲新安全观”,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意识,号召亚洲人自主维护亚洲安全。此外,中国还提出了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四点主张,首次派出安全部队参与马里维和行动,主办了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第四次部长级会议,促进阿和平重建,这些都是中国力度扩大自己国际影响、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行动。
以“一路一带”为经贸先行
注入新内容
改革以来,中国外交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经济外交,外交为经济服务的目的很明显。这一点至今没有根本变化,但经济外交的内容有所调整,过去更多的是将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体系,现在更多的是输出自己的产品和资本,用中国经济去辐射和带动外部世界尤其是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让他们分享中国经济的外溢效应。经济外交在相当长时间,仍是中国外交的一张王牌,特别是中国庞大的市场和消费,为其他因素无法代替。所以中国领导人不管出访哪国,经贸必是一项重要内容。
在经济外交中,习近平于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了“一路一带”战略构想。“一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用外长王毅的话说,“一路一带”两大倡议是要以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西开放为契机,为自古以来的丝绸之路精神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与各国一道,为亚洲的整体振兴插上两支强劲的翅膀。但“一路一带”不仅仅限于亚洲,也不仅仅限于经济,其已成为中国构筑“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一个政策工具,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新观念。除“一路一带”外,中国经济外交的另一项内容是推进双边自贸区战略和周边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增强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权和话语权,推动形成更为公平合理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进退
从当下来看,中国领导人的这个外交构想还在形成中,要完全实现殊非易事。这不仅有赖于中国的实力进一步提高,也在于这个布局中有些内容和目的存在潜在冲突。其中,关键是要处理好同俄罗斯的关系,避免被俄绑架而最终走向结盟或准结盟地步以抗衡西方,如果这样,将会使全球沦为以中俄为一方,以美欧日为另一方,其他国家选边站的类似于冷战时期的冷和平格局,这对中国来说,是最坏的情况,预示着中国外交有可能彻底失败。因为中国崛起是在不改变现行国际秩序的前提下,如果中国在尚未最终崛起前就试图改变国际秩序,那么,现行国际秩序中那些有助于中国崛起的因素就会消失,至少会消减,尽管中国崛起后对国际秩序会产生影响,并提出自己的诉求,但这是一个自然投射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试图改变现状。只有一种情况例外,即中国领导人已经做好和西方彻底摊牌的准备,否则,就不要出现这种和俄罗斯结盟抵抗西方的情况。但目前有迹象表明中俄有滑向这种结盟的可能性。
客观而言,中俄接近和交好有双方共同的不针对第三方的需要。两国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俄罗斯需要中国的市场和资金。两国在涉及到各自利益的国际事务中也有互相支持的必要。特别是鉴于中俄有漫长的边界,两国交好能够节省大量用于针对双方的军费开支,把这笔钱用于其他方面。所以,两国签订全面边界协议和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有助于双方关系的巩固,用法律形式确立两国友好的基础。尽管如此,在一段时期内,两国关系尤其是民间表现得并不热情,双方都有防范对方之心。而当前中俄关系的升温,一个共同的背景是防范美国。尤其对俄罗斯来说,在乌克兰危机下,需要借助中国来化解来自西方国家的制裁压力。
中国借美欧制裁俄罗斯之际推进与俄的深度经济合作,单纯“做生意”是可以的。因为中俄虽为战略伙伴关系,但过去这种关系缺乏实质的经贸支撑,中俄双边贸易在各自的对外经贸中所占比例很低,没有广泛和深度的贸易往来,单靠双方领导人的政治热络,这种战略关系很脆弱,但若植入经贸内容,长久而言,将会建立起两国关系稳固的基础。然而,需要强调的是,在双方“相互给力借力,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和挑战”(习近平语)的同时,中国必须避免给外界尤其是美欧传递一种中俄结盟抗击西方的信号,小心被莫斯科拉下水。这首先是因为,一旦美欧得出中国已经站在俄罗斯一边,同后者共同抵抗自己的结论,中国将会承受比现在大得多的战略压力,毕竟以中俄目前的实力,是不能同美欧长期对抗的,中国将为此得不偿失;其次还因为,俄罗斯的过往记录和历史信誉问题,难以让人放心,人们固然不应将历史经验简单比照现实,然俄罗斯向有“算计”和出卖合作伙伴一面,他现在借重中国是没有办法之事,一旦在西方制裁下喘过气来,渡过了难关,届时是否还需要中国,屈居中国之下,答案几乎是否定的。
所以,对中俄双方的合作和抱团取暖,中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切忌头脑发热,要避免受民间民粹情绪的影响。
除此外,中国还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一,在外交思想上,是否还应坚持韬光养晦政策和不结盟的方针;二,在周边外交中,如何处理怀柔与逞强的适度平衡,以免美日菲越结盟共同对付中国,以及东盟针对中国的抱团取暖;三,如何去协调和平衡南下与西进关系,避免顾此失彼;四,中国在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中需要发声,但在新的国际秩序的建立中,不能过于急躁和冒进;五,中国应该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品。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建立在对自己客观认知的基础上。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