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雾霾又来了。10月份,北京本该秋高气爽,却不停地被雾霾侵袭。而这,只是中国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
在长期埋头发展经济之后,中国已进入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其中,有一种矛盾既严重,又急迫,还具有突出的全局性和长期性——它就是环境污染、节能减排、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今,它们就好似三只鸡蛋,内地政府被要求在上面跳舞,踩破哪一只鸡蛋都会弄得一片狼藉。那么,政府在新时期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翩若惊鸿的高妙舞者呢?
每只“鸡蛋”都得照看好,
不容易
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经济发展,这三者政府需要兼顾。虽然很难,但一旦做不到,就可能招致民怨,出现严重后果。
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不可因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任何事业而遭牺牲,这在中国早已是公理,无需赘言。相反,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等许多可贵的东西,却是中国各级政府的长期做法。可是,过去行之有理的,不等于现在和今后还应该那样做。不可继续为了养大经济发展这只蛋而踩破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因为那样做不仅会败坏政府形象,加剧社会不公,还会造成严重而且实实在在的经济损失,从而为当政者带去实实在在的麻烦。
政府牺牲环境发展经济,会让老百姓越来越不高兴,并激化社会矛盾,还会产生越来越大的直接经济损失。不重视环境会加剧社会不公。近几年中国东部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的空气污染备受国人乃至世人关注。它的影响早已跨越国界,成为国际性事件,比如,刚刚过去的2014北京“霾拉松”(mairathon)就伤害了不少国际友人的心肺。不过,中国空气污染祸害的主要还是自己人。空气污染诱发的社会病症数不胜数,其中首要的是加重了国内社会的不公平。空气污染主要由富人造成,忍受污染恶果的,却首当其冲的是穷人。穷人制造空气污染的能力,和逃避空气污染恶果的能力,都远远比不上富人。比如,穷人买不起汽车,只能挤公交地铁或骑车,所以应分担的汽车尾气排放量更少。不过,在重霾天气出现时,他们暴露在污浊空气中的时间更长,甚至不得不就在户外工作。回到家中后,他们可能也享用不起空气净化器。相反,富人开着SUV,污染着空气,但他们暴露在肮脏空气中的时间短。富人回到家中,可能不止一台空气净化器为他们服务。尽管这些不能让他们完全安心,但他们吸入的毒气一定比穷人更少。责任大的,受惩罚小;责任小的,受惩罚却大。这是多么明显的社会不公啊!
失败的环境政策还有可能诱发群体性事件。近些年,国内百姓的环保意识明显增强。各地对PX工厂、核燃料厂、垃圾填埋场……的抗议之声不绝于耳。有的抗议甚至失控而发展成为暴力事件。尽管那些事件最终都被弹压下去,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撕裂了政府和民众的关系。
政府官员们可能会想:你所说的这些要么不够严重,要么虽严重却只是偶发,对我们的仕途构不成直接威胁,所以我们不搭理。官员这么想,有其道理。但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可远非这些。发展至今,它已经严重地干扰了各地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对各地的GDP造成真切而巨大的损害,这是为政者无法置之不理的。
环境污染的首要经济代价是富人的逃离。当今时代是一个资本的时代。资本的权力压过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作为资本的载体,富人们“用脚投票”、跨国移民能力前所未有。而中国大量富人因为污染的加重而选择去别国定居,已经是严峻的事实。近两年一些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都表明,资产过亿的中国富人中,约1/4已经移民,还有近50%的正打算移民。移民原因之一正是环境污染的加重。大量亿万富翁/富婆的出走会带走多少财富?政府官员们不妨在心里估算估算。
除了资本外流外,环境污染对经济的伤害还反映在许多行业。比如,近几年空气污染的加剧已经沉重地打击了中国的旅游业。许多外国人望霾而生畏,只能放弃来华旅游。环境污染还重创了中国农业。严重的灰霾遮挡了太阳光线,使农作物不能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造成蔬菜瓜果、粮食等减产。工业污水让农作物大面积绝收。重金属污染让大米成为毒大米,瓜果成为毒瓜果……农民在“多收了三五斗”之后,却无法出售其产品。环境污染还严重影响了中国的交通业。航班频繁因重霾误点或取消,火车减速,高速公路关闭。环境污染还加重了政府、企业等的医疗负担。伴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各种癌症和其他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在催生大量因病致贫家庭的同时,它也让政府、企业等付出越来越沉重的医疗代价。这些经济损失都不是“虚无缥缈”的社会成本,损失的都是真金白银。如果为政者还轻视它们,真是“不知其可也”。
拒绝减排也会有代价,包括经济损失,也包括社会和政治损失。不过,和环境污染不同,不减排的代价主要反映在国际层面。中国不减排,国内百姓不高兴,国际社会更不高兴。
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而且正把第二大排放国美国越来越远地抛在后面。作为排放冠军,中国承受的国际压力正越来越大。随着全球变暖的发展,极度寒冷、高温、干旱或洪涝等灾害在各大洲发生得越来越频繁,破坏力不断增强,并已夺人命无数。而冰山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对诸多美丽的小岛国构成生存威胁。中国家大业大国家大,有足够大的战略纵深,全球变暖短期内威胁不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可是,如果中国因此就不把减排当回事,那么在国际上就不只是丢分或“掉粉”。谋杀小国的行为只会招致越来越多的仇恨。
不减排在国际上遭埋怨大,并不意味着在国内就没有损失。比如,有研究机构提出,2013年夏天,中国出现创纪录的高温,造成了590亿元的经济损失。不减排也会加剧社会不公。比如,穷人消耗的能源少,排放的二氧化碳也少,但是当极端高温天气出现时,他们可能因买不起或用不起空调而只能忍受暑热的折磨。富人用电量大,消费石油多,对气候变化有更大的“贡献”,但当酷暑出现后,有钱人显然更能安然度过。
政策五里迷雾以及突围之道
灰霾起兮天地浑,“烟霞明灭或可睹”。内地政府的环境政策同样混乱不清,让人如坠五里雾中,好无助。诚然,政府内部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所以不可奢求各级政府和同一政府的不同部门出台的政策前后连贯、一气呵成。可是,如果政府内部南辕北辙、各行其是,那么一定会造成不应有的混乱。比如,近期北京市政府将提高地铁、公交票价,就让人觉得北京市政府的思路不清楚。近三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灰霾天气已经臭名昭著,并让中国政府承受了巨大压力。为抗击灰霾,北京市政府出台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准备为治污投入几千亿元,包括为一些环保项目提供巨额补贴。居民购买纯电动车,会获得补贴。汽柴油品质升级,会获得补贴。电厂煤改气,会获得补贴……在竭力治污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政府却将大幅提高公交票价,很让人愕然。因为公交涨价后,显然会驱使更多人去打车或开车,加重已经很严重的灰霾,这显然与北京市政府的治污方略背道而驰。管中窥豹,从政府的左右手互博、东走西顾,可见其在这类问题上的头脑混乱。
所以,要建设美丽中国,首要之计是建立起一套治理机制,让不同层级的政府以及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不再相互拆台,而是协调一致,与社会各界一起,共同为创建一个山清水秀、天蓝云白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可是,要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并非易事。在传统的管理机制下,政府政策的制订、贯彻执行和效果考察等各环节往往充斥了讨价还价和相互扯皮。长期有效的机制,意味着各级政府、各类企业等即便心里有一千个不乐意,却无法挑战机制的权威性。机制的权威性,需要靠政策的科学性做保障,而科学的政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比如,应该详细研究,如果放任空气污染加剧,GDP将损失多少?有多少富人会出走,他们会带走多少财富?粮食生产和蔬菜瓜果业的损失将会有多少?航空铁路公路业的损失将会有多少?针对这些,应该建立科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只有把量弄清楚了,政府才能胸有成竹地把治理环境的工作量分部门、分地区进行分解,确定各部、各地的评价指标,进而奖优罚劣。做足了治理工作,会得到实实在在的奖赏;工作做得不够,会招致实实在在的惩罚。唯其如此,各级政府才会有持久的积极性,戮力改善我们的环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