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朱德的盖章书

fengyanfengyu 2014-11-12 20:43:43 总第258期 放大 缩小

我收藏的朱德盖章书,得益于朱德之女朱敏的帮助。说起来,这中间,还有一段机缘巧合。

1998年的一天,我去北京郊区视察部队,偶然听说朱德的外孙刘武正在这支部队服役。这触发了我久存心中而迟迟未能实现的愿望——收藏一本朱德的盖章书。我当即请来刘武,把这件事委托给他。很快,我又将一本早已准备好的《朱德选集》转交给他。不久,这本《朱德选集》加盖了四枚印章,回到我的手中。

朱德的女儿、刘武的母亲朱敏在随书附来的一封信中解释了这些印章的来源:

“仪陇朱氏藏书之印”和“德字玉阶”刻于1927年;

“朱德之印”,是他在担任八路军总司令期间使用的;

手写体的“朱德”印章,则是朱德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期间用过的。

这是我收藏的盖章书中,印章最多的一本。

朱敏在信中还说,朱德去世后,印章已全部上交中央有关部门保管,此次加盖印章是她经过多方联系才办成的。

朱德的这几枚印章中,“德字玉陔”的印章特别值得一说。我们现在查到的朱德有关传记,都记载着朱德字“玉阶”。朱敏的信中也说,这枚印章是“德字玉阶”。可是,一位篆刻界的朋友告诉我,这里的最后一个字并不是“阶”,而是“陔”。“阶”的本意是“台阶”,而“陔”的本意是“靠近台阶下边的地方”,二者意义不同,也不通用,篆字的写法也不相同。难道这枚印章刻错了?

带着这个疑问,我请教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有关专家。得到的答案是,朱德早在四川仪陇老家的时候,曾经使用过“玉陔”的字,后来就不再用了;而且在仪陇当地,“陔”与“阶”读音相同。看来,这枚印章并没有刻错。

后来我知道,1976年刘武参军时年仅15岁,当时朱德已经卧病在床,获悉此事后,朱德很高兴,勉励说:“让他在部队里好好地锻炼和学习!”

刘武没有辜负外公的期望,在部队里默默无闻、埋头苦干,从基层到机关,从战士到干部,一步一个脚印,先后多次立功授奖。如果不是因为偶然相遇,当时我甚至不知道共和国第一元帅的外孙竟然在我管理的部队里工作。这也说明了刘武为人处世的低调与谦虚。

朱敏还将她的著作《我的父亲朱德》(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签名并盖章后赠给了我。她的印章很别致,是和她的丈夫刘铮的联名章。在《我的父亲朱德》中,朱敏写道,历史上哪个率兵的没有几个心爱的将领?可是朱德不同,他一辈子统帅军队,可以说统兵千万,手下将领何止百千,就是没有一支部队属于“嫡系”,一个将军是“心腹”。朱德总是对谁都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

我想,正是因如此,朱德才被公认为人民军队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

我在德国工作的时候,就听说朱德曾经留学德国。后来,在朱德诞辰百年之际,德国著名的大学城哥廷根还为朱德在德国居住的地方举行了一个揭牌仪式。在这幢故居的正面墙上,镶嵌着大理石雕刻的“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1923-1924”石碑。直到今天,哥廷根的档案馆里还保留着朱德当时的户口登记表和大学注册文件。

2009年4月中旬,我悲恸地获悉,朱敏于4月13日因病逝世,享年83岁。朱敏的一生,经历了太多苦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给她落下了终身病痛。晚年的她,忍受着病痛的长期折磨,奔走于教育战线。朱敏用她的生命,实践了朱德对她的教诲,成为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

熊光楷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