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APEC会议期间,针对空气污染,华北各地采取了严厉的控污措施,北京、河北、天津、山东、山西和内蒙古的上亿人口被卷入“北京空气保卫战”,汽车单双号限行、数以千计的工厂和工地停工、居民供暖被推迟……种种突击治污措施都继承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做法,姑且我们称之为:“APEC蓝”治污模式。
“APEC蓝”治污模式全面实施后,北京空气状况真的明显改观,空气质量连日为“优”“良”,很久不见的纯净蓝天重现,并被亲切地称为“APEC蓝”。好空气自然招人爱,所以有许多人呼吁“APEC蓝”治污模式常态化,希望这种模式今后一直延续下去。但是,在我看来,这一治污模式既不可能也不应该常态化。
“APEC蓝”治污模式不是理想模式
除了为华北带来短暂的清洁空气外,“APEC蓝”治污模式也唤醒了很多人。恰似一个盲人在见到光明后就不愿退回到黑暗中去,许多人在见识了“APEC蓝”之美后,必然会不愿意再过那种但凡一出门,就必须戴着口罩、提心吊胆疾走的生活。而这会促使他们向政府施压,要求得到更好的环境。这是“APEC蓝”治污模式的积极意义之一。可是,我认为,“APEC蓝”治污模式是一种激烈的行政强制运动,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常态化。
“APEC蓝”治污模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很高,无法长时间实行。首先,它给华北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人们的出行、购物、采暖、医院就诊……普遍受到了影响。其次,几千家工厂关门,几千家工地停工,结果是大量工人失去工作。他们或许能够勉强忍受一个月的停工,但如果停工长期延续,工人们必然会忍无可忍。
“APEC蓝”治污模式也不应该常态化,因为它的本质是行政强制运动,一些措施的合法性以及长期效果值得考量。
比如,为了控污,政府的确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汽车限号,但这一次限号却不符合相关规定。去年10月,北京市政府发布了《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规定只有在出现红色污染预警时,才实行汽车单双号限行,而发布红色预警的前提是预测未来持续三天将出现严重污染。APEC限号,显然并不符合预案的规定。
再如,河北、山东、山西等省数以千计的工厂暂时停产。不难判断,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合法企业,既然如此,他们被停工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呢?
在APEC期间及会前,政府控制空气污染的力度迥异于平时,但其措施和方法显然又是临时性的,这也决定了“APEC蓝”不可能长久存在。
治理污染应有长效机制
目前在中国肆虐的污染恶魔,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曾出现过。而他们之所以能摆脱魔爪,凭借的是法治。反观我们自己,国内开展过多次治污运动,基本上没有好结果。一正一反,说明内地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凭借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来治污。具体到治理空气污染,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促进清洁能源生产、削减煤炭消费的立法和执法体系。
清洁能源有许多种,天然气、风电、太阳能发电和水电都是。其中,天然气是未来的世界能源之王,各国都很重视发展天然气生产。可是,目前中国内地的天然气事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天然气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接近25%,而在中国内地则不到6%。内地显然应该奋起直追,大力发展天然气生产。天佑中华,国内有非常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页岩气储量全球数一数二,常规天然气、煤层气等储量也非常可观。如果有好的制度,假以时日,中国也可以复制美国的成功,出现“天然气革命”。
但是,目前内地天然气行业中的问题非常多,从上游到下游,每一个环节都在“打仗”。垄断不除,内地天然气行业中的问题就永远会“按下葫芦浮起瓢”,根治不了。内地的天然气资源基本被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桶油”“霸占”,生产也由他们主导。近几年在知晓了国内有世界领先的页岩气储藏后,民众对国内页岩气大发展的期盼越来越炽热,可是“三桶油”却有自己的算盘,他们对开发国内页岩气的热情远没有民众期盼的那么高,相反,他们却把更多的钱投入了美国页岩气开发。同时,其他能源公司虽然有意开发本国页岩气,却撞到了垄断的高墙,不得其门而入。如此,近几年国内页岩气开发的不如人意,就不难理解了。所以,要冲破瓶颈,实现天然气的大发展,就必须打破行业垄断。唯有倚重法律手段,有针对性地完善旧法、制订新法,并严格执法,才可以打破天然气开发僵局,并为生产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法律保障。
依法治污:重点是依法减少煤炭消费
京津冀地区重霾的直接原因是能源结构极不合理,煤炭所占比例过高。煤炭富含硫和硝,燃煤排放的大量硫和硝会转变为硫酸盐和硝酸盐,而这两种化合物是PM2.5的重要组成。煤炭在内地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很高,约为70%。而重点污染地区河北省的比例更高达90%。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河北省的能源消费总量为3.02亿吨,其中煤炭占了2.71亿吨。河北省的面积只有18.8万平方公里,这意味着每平方米分摊了1.5公斤的煤炭消费,100平方米的屋子平摊300斤煤炭,污染自然很重。河北省之所以消费那么多的煤炭,和其经济的能源密集型特征有关。在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中,河北省的GDP排第六,但其能源消费量却排第二。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都是河北省的能耗大户,也是污染大户。而能耗量最大、污染排放也最严重的是炼钢业。内地1/4的炼钢能力在河北,而河北一个省每年产出的钢铁已经超过欧盟28国的总和。炼钢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河北的钢厂基本靠烧煤。仅邯郸钢铁厂一家每天就烧煤1万多吨,每年烧掉的煤比4个阿根廷、13个委内瑞拉或26个瑞士消耗的还多。
煤炭虽然对环境很不友好,但很便宜,特别是近几年内地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煤价一路走低,对清洁能源的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一方面,许多工厂由烧气改回烧煤,如果政府不允许,工厂就偷偷地烧。另一方面,清洁能源消费的增长减速。风电场的风光不再,光伏发电站好运似乎已用光。天然气也不再景气。2000年至2012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7.5%,2013年降为13.9%,今年前三个季度,继续下降为6.8%。天然气消费量的大幅下滑,主要原因就是煤炭价格不断下降,而同期政府却连续上调气价,导致天然气在价格方面越来越失去竞争力。
多年来内地政府为抑制煤炭消费,想了许许多多的办法,比如上大压小、淘汰落后产能、控制新建燃煤电厂,等等。但是,行政规定的执行常常沦为各方讨价还价的儿戏,而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以至今效果都不好,表现在煤炭消费量稳定增长,燃煤造成的污染一年比一年重。
逐利是企业的本能,只要在考虑进违规成本后,烧煤仍然更划算,企业就可能会违反政府的控煤规定,这正是多年来政府“屡战屡败”,控煤政策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减少煤炭消费的根本出路应该是通过法律规定,把燃煤的成本提高到失去吸引力的程度。内地政府可以考虑加快制订《清洁空气法》,在其中规定对煤炭征收高额污染税,超量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主将遭起诉,等等。法律如被严格执行,企业必然会做出理性选择,主动减少甚至放弃烧煤。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