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9时,一场重要的仪式分别在上海证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时举行,两家交易所热议已久的沪港通正式登台亮相。在上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和专程来沪的中国证监会主席肖钢出席仪式;在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和联交所主席周松岗出席仪式,四位重量级人物在两地同时敲响开市锣声。以这样的规格为一个资本市场的新产品“站队”,体现了沪港两地或者说内地和香港两地对其的高度期望。
所谓沪港通,意思是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和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港股互相之间实现联网,两地投资者可以互相买卖对方的股票。内地的A股市场建立以后,除了对外开放的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RQFII)以外,一直严格限定在只有内地居民才能进行买卖。尽管A股市场的监管当局一直在积极推进市场国际化,但由于A股以人民币计价,在人民币国际化尚未成为现实的情况下,A股市场很难先行实现国际化。而香港市场则是一个高度开放的自由交易市场,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沪港通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它的面世,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大事。
市场交易迅速趋冷
考虑到不同金融体制之下的沪港两地互通毕竟是前所未有的事,其风险很难预测,因此两地交易所都互设了总额度和每日买卖额度。“沪股通”(香港方面买卖A股)总额度是30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30亿元人民币;“港股通”(上海方面买卖港股)的决额度为2500亿元人民币,每日额度为105亿元人民币。
相对于沪港两地每日的交易额,这些额度并不是很多,但是让所有人意外的是,被抱以高度期待的沪港通在开通以后,其热闹情景只是昙花一现,便迅速趋冷了。即使是这些比较少的额度,也未能用完。来自两地交易所的信息显示,除了第一天“沪股通”在较短时间里很快用完额度以外,在以后几天,无论是“沪股通”还是“港股通”,都有大量余额,“港股通”的日交易额更是少到了只有几亿元人民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A股市场而言,几个月来,沪港通开设作为一条有利于增加A股市场存量资金的重大利好消息,一直在激励着市场行情上升,上证指数在最近半年里已经出现了超过10%的涨幅。但是,股市有一个规律,投资者对股票的炒作其实是一种对预期的炒作,再重要的利好题材,当它落地的时候,也就是利好出尽的时候,这种“利好见光死”的情景在A股市场上已经出现多次。因此,沪港通面世,其实是向市场发出了行情转折的信号,就目前来说,并不是买入沪股的合适时机,事实上,在沪港通开设第一天买入的那130亿元港股资金,随后就悉数被套住了。
至于内地投资者对港股的投资,虽然在沪港通开通之前,内地投资者早已通过变通渠道有所涉及,但就普通投资者来说,由于信息的不流畅,对港股还是很陌生的。在沪港通筹备阶段,沪港两家交易所都进行了反复的技术测试,使开通显得很顺利。其实,在电子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将两个交易所的交易信息实时互输并不是太困难的事,即使是人民币与港币的汇率换算,投资者在经历了一个熟悉过程后也很快能解决。但是,在前期的筹备工作中,两家交易所却忽视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互通,从而为未来的交易埋下了不安全因素。如果说在香港的沪股通,由于散户投资者已经不是主流,市场参与者主要是投资机构,他们对内地股市早已有精心的研究,并且通过QFII、RQFII等通道有了参与A股的实践,因此这方面的矛盾并不突出,但对于在上海的港股通来说,由于内地股市本身是一个散户投资者密集的市场,他们对于港股上市公司信息不能了解,却会对港股通的发展形成至关重要的制约。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买卖任何一个公司的股票,都必须对这个公司有透彻的了解,但是,由于内地与香港的分治,内地投资者缺乏接触香港传播媒介的条件,因此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港股上市公司的信息,这使他们参与港股投资犹如盲人骑瞎马,其投资风险远远大于对A股的投资。
因此,内地投资者对沪港通的开通,更关注的是能够有多少境外资金通过这一通道进入A股,而不是要去买什么样的港股,“港股通”交易清淡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心栽花花却难发
在沪港通开设之前,舆论普遍对其抱有热切期待,一些市场分析师在各种场合都认为,沪港通的开设将为A股市场迎来一个大牛市。但是,现实却并没有提供这种乐观,沪港通的出师不利告诫我们,市场并不是靠热情,靠希望能够推动的,而是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基础。
对于沪港通的开设,无论是上海还是深圳,都做了大量工作,两地都希望它的面世能够解决他们各自面临的困境。这种功利主义的态度也导致沪港通的开设存在先天不足。
就上海来说,最近十来年,其A股市场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深圳。在A股市场发展早期,上海由于确立了面向全国的发展目标,锐意开拓,很快成为全国资本市场的一个中心,全国各地的企业蜂拥进入上海。与此相反的是,另一个建立了证券交易所的城市深圳,由于将市场发展定位为面向华南地区,这导致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局限,拉开了与上海的距离。但是,在深圳先后开设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以后,市场的天平开始出现了逆转,深圳市场迅速成为内地A股市场的热点,而上海市场主要承担了央企蓝筹股的功能,但这类股票又不受A股投资者的认可,因此显现出了边缘化的趋势。
上海股市的边缘化,不仅使上海证交所不安,也使上海市政府着急。上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确立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但就金融领域的改革来说,上海市地方政府不可能在没有中央授权的情况下自作主张,这一目标的推进明显受制于中央的金融改革进程。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方面很难有建树,唯一能努力的方向就是巩固资本市场的已有地位,而上海股市的日趋边缘化使上海深感威胁,连原来所具有的优势都在失去,更遑论去收获新的成果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上海在前几年提出了建立国际板的目标,希望以国际化的先声夺人重新占据在全国资本市场的中心地位。但是,国际板的一个问题是,在人民币国际化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要求资本市场在这方面能够单兵突进是很不现实的。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产生了建立沪港通的想法,并且得到了中央的首肯。其实,真要让内地市场与港股市场建立起互通机制,深圳股市相比上海应该更方便,一是其地理上接近,二是港币在深圳已经流通,特别是深市的B股从一开始就是用港币计价,两者的融通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中央还是同意开通沪港通而搁置了深港通,其间明显有照顾上海方面的因素在内。
而就香港来说,其对于沪港通的开设,甚至比上海更迫切。由于内地人民币国际化在最近一两年里取得突破性进展,香港原先承担的人民币离岸中心的角色已经淡化,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随着世界各国加强对本国金融市场的拓展,其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功能也在不断弱化。因此,香港对于利用大陆经济优势求得自身发展表现得十分迫切。按照原先的计划,沪港通将于10月开通,但却未能如愿。此后,香港特首梁振英利用到北京参加APEC会议的机会,与中央政府进行了沟通,得到了中央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促成了沪港通迅速上马。
但是,匆匆上马的沪港通,由于在很多方面尚未做好筹备工作,因此无论是上海还是香港,都难以通过这个新创的投资工具来达到他们的愿望。有心栽“花”,但这个“花”由于缺少合适的土壤与气候,难以蓬勃生长。
无心插柳柳可成荫
不过,沪港通在当前的开设,仍然有其特殊的意义,它在沪港两地不同的金融体制之间撕开了一条缝,由此,不管是A股市场的国际化,还是人民币的国际化,都有了不一样的市场条件。因此,沪港通的存在,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它对原来封闭的A股市场,也具有革命性的重大意义。
通过沪港通这一创新模式,原来局限于内地投资者参与的A股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真正实现了接轨,因此,它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推动A股市场实现全球化,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中国资本市场从其建立伊始,就确立了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并通过发行B股和建立PFII、RPFII制度来吸引海外资金进入,但是B股的实践已经被证明为没有成功,而QFII和RQFII制度由于受人民币尚未成为国际通兑货币这一现实制约,需要接受中国外汇管理机构的管制,因此对A股市场的行情影响仍然是有限的。
与QFII和RQFII不同的是,沪港通中的沪股通,为国际上任何机构进入A股市场架设了通道,它们不再需要经过中国外汇管理机构的批准,这对于推动A股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融合将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就目前来说,无论是沪股通还是港股通,由于仍实行额度管理,因此这种影响力也是有限的,这也证明了沪港两地市场管理部门,尤其是内地的市场管理部门对于这一市场创新的谨慎态度,有关部门还需要通过对沪港通开设以后的情况作进一步的观察和研判来确定两地市场向对方开放的宽度。但这个门一经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它将对管理部门的这种谨慎产生倒逼作用,加快A股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特别是由于内地A股仍实行人民币计价,在沪港通开设以后,由此产生的矛盾将凸显出来,从而倒逼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加快。
沪港通开设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还将通过市场的力量推动内地A股市场的监管与国际标准靠拢。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市场监管还过于薄弱,欺诈上市、内幕交易等时有发生,投资者的利益难以保障。在沪港通开设以后,如果这种事件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一方面可能被国际投资投机力量利用,从而造成内地投资者的损失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起境外机构对中国上市公司的集团诉讼,从而在国内市场产生震动。这两种作用一正一反,都会倒逼中国市场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并拿出对策,从而有利于内地市场监管水平的提升。
几个月来沪港两地对沪港通的精心策划,也许仅仅是为了推进两地股市的行情,更进一步说上海方面有提升其市场地位的要求,这方面的目标也许难以达成,但是,沪港通的产生必将倒逼中国内地的A股市场和金融市场出现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中国正在努力推进的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是高度吻合的,因此,我们可以期待,这个由两地市场无心插下的“柳”,将在未来显示出它的独特价值。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