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中国欲扭转人才外流局面

redianlengkan 2014-12-11 22:13:29 总第261期 放大 缩小

 

英国《经济学家》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外派留学生成为中国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至今,中国的留学人员超过300万。在经合组织成员国的高等院校中,中国青年占国际学生人数的1/5以上,他们当中逾1/4的人在美国。

每个国家都会外派留学生。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优秀人才大部分都留在了国外。教育部数据显示,归国者仅占1/3;有些机构统计的结果则更少。美国橡树岭科学与教育研究所某学者今年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2006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中,有85%的人到了2011年仍在美国。

为了把专家学者吸引到中国的大专院校,中国政府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推出了一系列综合措施,例如,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金、晋升机会、工资保证、住房补贴甚至免费住房。有些知名大学建造了住房向教职工出租或低价出售,它们全都配备一流设施。而这些计划也适用于非华人教师。2011年开始实施的“外专千人计划”已吸引了约200人,对高等院校的支出也大幅上升——2001年至2011年增长了五倍。

然而,大多数高等院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的世界大学排名100强中,中国仅有两所大学上榜。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中,中国仅有32所入围。此外,至今未曾有中国籍学者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也让政府耿耿于怀。

吸引一批优秀学者回国不足以让中国变成学术巨擘。许多归国人才是兼职的。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崔大伟调研,在2008年所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归国的华人中,有将近75%并未放弃在境外的职位。这种计划往往换来的是名声而非更好的学术研究,引进的通常都是已经过了研究和创新高峰期的正教授。

中国高等院校在国内培育人才有很大困难。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曹聪认为,中国对留学经历的重视导致了一些不良影响,他向当今优秀人才传达出的信息是:他们还是应该在国外度过最能出成果的岁月。

中国国内的学术研究受政府的影响较大,很多科研经费由缺乏项目评估经验的管理人员分配。其结果就是用数字进行管理:奖励大学老师的标准是他们发表论著的数量而不是质量。这就让人刻意避开耗费时间长且结果具有开放性的研究项目。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