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出其不意降息了,这是央行惯用手段,虽在意料之中,但时间节点还是有些突然。这一方面反映出宏观当局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显示央行操控思路更加务实。
11月20日公布的汇丰PMI下探至50,再碰荣枯线,也是几个月来新低,表明未来宏观经济不乐观。
事实上,诸多经济指标均反映出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指标呈现出一路走低趋势,而最新生产者价格指数更是创32个月来新低,通缩压力增大。在这种背景下,所谓的“微刺激”基本没有意义,而此前央行多次使用定向降准和利用货币工具SLF和PSL向银行注入流动性,效果甚微。
导致货币政策效果不彰的原因在于政策工具缺乏效率。存款准备金率是总量工具,其没有结构性功能,期望通过定向降准来调节信贷走向的想法过于天真,管理者忽略了市场对政策信号的判断能力,也无视市场主体对资源配置的自我约束本能。无论是商业银行惜贷,还是企业主动减少融资,都是基于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的悲观判断,其最终结果就是央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失灵。
由于市场不买账,国务院多次提出的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并没有奏效,“微刺激”难以继续实行,宏观当局碍于早先的政策宣示,迟迟不敢主动全面降准,甚至降息,而此番央行出其不意降息,显然是被逼无奈,只能使用价格手段,直接降低融资成本了。
尽管动作迟缓,但央行降息仍具有积极意义,其具有较强信号传递作用,会正确引导市场预期。
除了对刺激增长具有较大力度支持外,也具有金融改革积极指向。不是先降准,而是先降息,反映出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思路初见端倪,即将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由数量转向价格,直接通过利率调整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
当然,此次降息同时也不忘利率市场化改革,央行做法值得称赞。在下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央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进一步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这一方面有长远改革意图,同时也有短期功利目的。10月居民存款继续下降,对银行造成压力,不仅影响银行发放贷款,更可能导致实体经济缺血,提高存款利率上限空间目的就是稳住居民银行存款。
不过仅仅稳住存款并不能就此改善银行可贷资金不足问题,国务院常务会日前提出增加存贷比弹性,其目的就是增加银行贷款能力,只不过这种小打小闹改革,恐怕仍是无济于事。
市场呼吁取消存贷比声音强烈,但由于受制于《商业银行法》,存贷比改革只能是小脚女人迈步。据银监会官员透露,明年全国人大很可能修改《商业银行法》,这将为取消存贷比指标,奠定法律基础。
千呼万唤始出来,央行终于迈出更为宽松货币政策的第一步,这也是降息周期的开始。可以预料,全面降准措施也会随后推出,即便降准拖到明年,市场预期也一定会变现。为应对美元加息而导致的资金流出,央行不得不通过全面降准来对冲基础货币供给的减少。
尽管央行货币政策趋向宽松,但宏观经济何时见底仍需观察。除美国经济复苏明显,欧盟和日本经济仍在泥沼中挣扎,这会继续抑制中国出口增长。考虑到消费持续低迷,政府投资减速,结构调整继续,宏观经济探底需要时间。
寄望通过民间投资拉动增长的愿望也不现实,除了融资成本外,民间资本尚没有出现主动投资的热情。这显然不是钱的问题。
(来源:凤凰财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