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曹靖华的盖章书

fengyanfengyu 2014-12-29 18:37:43 熊光楷/文 总第263期 放大 缩小

 

1936年10月16日,身体极度虚弱的鲁迅抱病为曹靖华翻译的《苏联作家七人集》写了一篇序言。第二天,他又给曹靖华写了一封信,这是鲁迅写下的最后一封信。又过了两天,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

早在1923年,曹靖华就在北京大学旁听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课后常去鲁迅的寓所请教。1925年,为协助苏联汉学家瓦西里耶夫(汉名王希礼)翻译《阿Q正传》,曹靖华开始与鲁迅通信。同一年,鲁迅和几位爱好文艺的青年成立了未名社,曹靖华就是成员之一,而且是除鲁迅外最年长的,因此也有学者把曹靖华称为“鲁迅在未名社的大弟子”。据鲁迅日记记载,从1925年到鲁迅逝世,鲁迅共给曹靖华写过292封信,后来曹靖华保存下来85封半,是历来与鲁迅交往的友人中保存信件最多的。

曹靖华是鲁迅的挚友,他对苏联革命文学的翻译,与鲁迅的鼓励、支持密不可分,特别是曹靖华的翻译代表作《铁流》,就是1929年应鲁迅之约开始翻译的。当时,曹靖华旅居在冰天雪地的列宁格勒,房中没有火炉,手冻得必须连哈几次才能握笔。译稿寄到国内,无人敢出版,鲁迅就自己拿出1000元,以“三闲书屋”的名义,印出了第一版。《铁流》是战争年代流传很广的一部革命小说。曾创作过《长征组歌》的肖华将军说过,在红军中广泛流传的苏联文学作品,伴随着许多红军战士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尤其是《铁流》,对于参加长征的老战士们倍觉亲切。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作者把长征形象地比喻为“铁流两万五千里”。

我收藏的曹靖华盖章书就是《铁流》。这是曹靖华之子曹彭龄将军的赠送,而书上的曹靖华印章尤其宝贵。曹彭龄曾经附信介绍这枚印章的来历:

加盖的印章是家父生平最珍爱的一枚印章。是原鲁迅博物馆馆长李何林、王振华夫妇1946年在昆明请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刻的,印章边款还刻着:“三五年夏应 何林振华兄嫂嘱为 靖华先生制 一多 昆明”四行行书。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待父亲收到这枚印章时,闻一多先生已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后来,父亲总把这枚印章带在身边,置诸案头,为的是以烈士精神自励。

鲁迅曾经把译介苏联革命文学的工作生动地比喻成“给起义了的奴隶偷运军火”。曹靖华就是这样的“运输员”。据不完全统计,曹靖华翻译的苏联革命文艺作品约有30种,近300万字。其中,绥拉菲摩维奇的《铁流》、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阿托尔斯泰的《保卫察里津》、费定的《城与年》等都流传很广,影响深远。

我曾经数次见过曹靖华,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到北京医院探望他。当时,曹靖华已经八十四、五岁高龄。有一天夜里,他在梦中与国民党特务搏斗,不慎跌落床下导致骨折,被送到北京医院治疗。恰好在此期间,曹彭龄被任命为中国驻黎巴嫩武官。虽然自己是高龄卧病,但曹靖华坚定地支持曹彭龄出国任职。曹彭龄曾经想让爱人留下来照顾老人,也被曹靖华坚决劝止了。曹靖华以国为重、送儿远行的事迹传出后,组织上决定委派我和几位同志专程到北京医院看望慰问。身材并不高大的曹靖华老人虽然行动不便,但精神很好,略瘦的脸上双目炯炯有神,让人一见之下顿生钦敬之情。曹靖华老人对我们说:“黎巴嫩属于第三世界国家,我们也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彭龄应该到那里去,他的工作岗位在那里。”

今天,曹靖华老人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每当我翻开《铁流》,看到盖在《铁流》扉页上的曹靖华的印章,我总能想起那天曹靖华老人在病床上对我们慷慨陈词的情形。这是一种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与鲁迅、闻一多的精神气质一脉相承,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青年时代起,我就喜爱曹靖华翻译的《铁流》。2009年3月我率团出访俄罗斯,还利用公务之余,专程来到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到《铁流》作者绥拉菲摩维奇的陵墓前瞻仰凭吊。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