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愈演愈烈,全球经济遭受重创。中国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形势面临严峻挑战。中央提出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此之际,许多人将此次金融危机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崩溃联系起来作对比。上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世界和中国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单从现代文学的角度看,茅盾名著《子夜》的诞生,就与那次经济危机息息相关。
1977年底,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子夜》,茅盾应约写了一个新的后记,提到孕育《子夜》的1930年春末夏初:蒋介石和汪精卫、冯玉祥、阎锡山等人沿着津浦铁路一带,展开大战;发端于欧洲的经济恐慌波及中国民族工业,一些以外销为主要业务的轻工业损失惨重,濒于破产;困于经济窘境的资本家加强了对工人的剥削,劳资矛盾加剧,罢工浪潮高涨;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正是这些大事促使茅盾下决心以此为背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但在此时,茅盾由于神经衰弱、胃病、眼疾,无法写作,只能在心中不断进行构思。直到1931年10月,他才初步摆脱疾病困扰,拿起笔来,写出了疾风暴雨的大时代中民族资本家生存状态的名著《子夜》。
《子夜》发表于1933年,当年就以全景式的宏阔视野引起轰动。瞿秋白曾经撰文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吴宓称赞《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
茅盾的一生写过多部长篇小说,其中,《子夜》最为著名,也再版最多。1999年4月,我的同事曹彭龄从茅盾的儿子韦韬和儿媳陈小曼处为我搜集到钤章本《子夜》。在给我的附条中,曹彭龄写道:“茅公的印章是他们特意借回的茅公生前最喜欢的一枚。”
熊光楷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