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大型国有钢铁企业而言,眼下不是好时节。2014年9月公布的世界500强榜单中一共有50家公司在2013年出现亏损,其中中国独占16席。这16家公司密集分布在中国经济产能过剩的“痛点”行业。目前国内经济放缓,而竞争日趋激烈,并且钢铁企业的高污染也引起社会不满。一言以蔽之,过去30年里那种获利颇丰的经营模式正在失灵,那么这些企业应该怎么做?
一个有些意外,但很受欢迎的选择是,跟中国说再见。2014年11月,河北钢铁集团宣布将把500万吨钢铁产能——约占其年产量的11%——迁往南非。据报道,中国走向海外的企业不只这一家。河北这个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计划到2023年将2000万吨钢铁、3000万吨水泥和1000万吨重量箱玻璃的产能输出。虽然输出地目前尚未公布。
“走出去”成为部分企业期盼的方向。许多产能过剩行业希冀通过跨国项目来消化一部分产能,尤其对于钢铁、水泥等的消费会有很大带动,但也有专家表示,这些项目还都暂时是纸上谈兵,跨国项目从政府协议到具体实施还需要一系列复杂漫长的沟通落实环节,单从铁路建设来说,从规划到实际动工可能需要好几年、甚至几十年。
乍看,输出过剩产能似乎并没有太大商业意义。根据早先的新闻,河北钢铁集团的南非钢铁厂将生产“相当于南非去年钢产量的2/3、非洲大陆钢产量的1/3的产品”。眼下尚不清楚这些地方对中国钢铁到底有多大需求。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这样做?
集团高管或许别无选择。首先,他们无疑正面临减少环境污染的政治压力:缩减钢铁、水泥和玻璃的产能,直接受到了来自习近平的减排目标影响。而且从河北开始治理污染,也有靠近北京的原因。
其次,河北已经不知如何缩减已过于膨胀的产业。如今中国建筑相关行业显然有过剩的产能和太少的需求。2014年9月,笔者曾在北京参加了一个会议,会上中国钢铁联合会宣布中国钢产能自从2012年年底以来,增加了2亿吨,总量达到11亿吨。相当大一部分产能并未得到利用,中国预计2014年的钢产量在7.5亿吨左右。
这对国内的钢价格造成了毁灭性影响。以上海螺纹钢价格为例,螺纹钢是一切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钢价格在2014年下跌了29%。这种下跌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经济放缓造成的。
那么,在国内市场需求不旺盛的情况下,过多的钢铁流向哪里呢?2014年前11个月,中国出口8600万吨钢铁(几乎是美国2013年全年的钢铁产量),比去年同期增加47%。但出口并非长久之计,特别是遭受美国、欧洲等进口国对中国钢铁征收反倾销税。
对寻求长远增长、希望进行战略投资的中国企业来说,唯一选择就是走向全球。实际上,中央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就鼓励本土企业奔赴海外,为的是获取更多原材料和能源。但以前“走出去”战略意在长远,如今则更加急迫。
近日,中国国务院宣布将进一步推动中企“走出去”,鼓励措施包括提供金融援助。其目的有两个:一,北京非常希望看到中国企业变得具有国际竞争力,因而愿意鼓励、甚至承担一定风险让企业进军海外;二,金融支持企业进军海外表明,中国想要在利润和政治影响力两方面,利用其庞大外汇储备产生更多回报。虽说河北钢铁集团的声明发布在国务院之前,但可以肯定他也获得了国家补贴。
这个模式会奏效吗?短期而言,单是在南非增加这么多不必要的钢铁产能,河北钢铁集团的做法肯定不是保险的投资。但随着中国国内的钢铁生产商都纷纷转向出口,河北钢铁可以考虑利用新建的工厂就地满足整个非洲发展需求。可以肯定,这不是个保险的赌注,但只要中国无法创造企业想要的投资环境,这可能就是最好的办法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