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梅兰芳与梅葆玖的盖章书

fengyanfengyu 2015-02-03 11:51:07 熊光楷/文 总第266期 放大 缩小

 

北京后海附近的大翔凤胡同,是一处典型的老北京胡同。窄窄的巷道,两边青砖灰瓦的寻常百姓家,大槐树伸展枝叶遮蔽着道路。就在这条胡同深处,有一处200多年前的贝勒府。一棵200多年树龄的大枣树,见证着悠久的历史。现在,这所老房子更加为人所知的,是它与戏剧大师梅兰芳有了联系,成了一个以淮扬菜为主、清淡健康、环境幽静雅致的酒家:梅府家宴。

2009年6月14日晚,应梅兰芳之子梅葆玖之约,我与时任国台办主任王毅、时任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周恩来总理的原外事秘书钱嘉东等,到梅府家宴小聚。悠扬的西皮二黄之声在这座院落里回旋,我们又听到了醇厚流丽的梅腔梅韵。这里的经理被称为管家,他领着我们一面欣赏梅兰芳的唱腔,一面参观着墙上挂着的梅兰芳老照片,不自觉地走进梅府的包间。这里的陈列也有私宅的韵味,房间不大,家具样式古旧,而在古旧中透着整洁、干净、舒适。餐桌是长方形的,上面摆着一把打开的折扇——当晚的菜谱就由这里聘请的老先生用毛笔写在扇面上。这种别具一格的菜谱,也是这里为客人准备的别具一格的小礼物。

这次愉快的聚会,梅葆玖给我带来了一套《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并在上面签名盖章。

由梅兰芳本人编写自己的艺术回忆录,是他在世时京剧界人士的共同愿望。抗日战争期间,梅兰芳从香港回到上海,许多朋友对他旧事重提,他想到自己的一些往事已经逐渐淡忘,一些朋友散居南北,一些材料有可能散失,于是感到了编书的必要。1950年6月间,梅兰芳到了北京,住在远东饭店。有一次,他与秘书许姬传又谈到了写书的计划,并预备由梅兰芳口述,许姬传记录整理,采用细水长流的方法,慢慢累积完成写作工作。此后不久,《文汇报》的黄裳约梅兰芳写一篇回忆舞台生活的长篇文章,恰好与梅兰芳此前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促成梅兰芳定下写作的决心。

在此后一年时间里,梅兰芳每天晚上演出结束,就与许姬传对坐长谈,通宵达旦。许姬传整理完毕后,又寄给他的弟弟许源来,由许源来与几位朋友斟酌取舍,整编补充,再交黄裳校看发表。1950年10月16日,梅兰芳回忆录在《文汇报》正式刊登,共连载190期。1952年,由平明出版社结集出版了第一集,书名为《舞台生活四十年》。此书出版后,一年之内连印三次,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畅销书。1954年,平明出版社又出版了第二集。

1961年8月8日凌晨,梅兰芳去世。当时,国务院让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十项纪念活动,其中包括出版《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但不幸的是,后来由于十年动乱,第三集的稿件遗失,特别是其中未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梅兰芳第一次到日本演出中国戏曲的部分,完全失去,无法找到。直到1981年3月,《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三集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舞台生活四十年》以梅兰芳个人生活经历为辅,以他的艺术探索为主,同时介绍了大量戏曲史料,是一部了解京剧梅派艺术、了解京剧发展历史的重要理论著作。由于采用梅兰芳口述的方式,读起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有利于读者把握梅派艺术门径的奥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

梅葆玖赠送给我的《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是三集的合辑,由团结出版社重新排版印刷,里面配有大量插图,丰富了整部书的内容。

与梅葆玖聚会之后不久,梅葆玖的外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范梅强给我拿来几方印章,说是家里传下来的梅兰芳遗印。其中,“幻出岁寒身”之印,由近代著名篆刻家易大厂刻。“幻出岁寒身”的边款上有“涪”字,指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因为黄庭坚晚年号“涪翁”,“幻出岁寒身”之句就出自黄庭坚的诗句。

我把这方印章也盖在《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上,虽然得不到梅兰芳姓名印章的加盖,但能盖上这枚印章,也算得偿了我的愿望。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