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近日在《战略与管理专题报告》中撰文指出,“新常态”这一概念,是美国的一位实业家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提出来的。那么,中国决策者采用它想表达的是什么?
常修泽认为,“新常态”一词是针对“老常态”而言的。它主要是指经济的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从1978年到2013经济增速年平均达到9.8%,一直延续了30多年,可谓既“老”又“常”。相对于此而言,提出“新常态”所要表达的思想无非是指“新阶段”的“新状态”。
现在有些人不做区间分析,笼统地把“低速”和“过剩”称之为“新常态”,这就可能掩盖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一些深层的矛盾。这就好比当年电影《平原游击队》里面那个负责报警的更夫,吆喝“平安无事喽”。这种解释给人们造成了一种平安无事的假象。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有一种掩盖问题、平滑社会现实甚至是某种粉饰的倾向。
常修泽说,对“新常态”使用的泛化应该警惕。本来提出“新常态”,是指“经济新常态”,而且有它特有的内涵。但现在又扩展到“政治新常态”、“社会新常态”、“××新常态”等等,甚至把意识形态领域的“严控”也称之为“新常态”,俨然已演变成处处都是“新常态”。
如果继续这样,可能会把这一命题搞乱令人生烦。因此建议,要注意克服“新常态”流行过程中的庸俗化和泛化现象。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