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内地学术界的一场讨论,引发了不同学科背景学者之间的百家争鸣——在“高大上”的科技界,英语独大,汉语的地位却日渐式微。长此以往,中国会不会步上印度的后尘,方块文字被排挤在科学之外?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近日在媒体撰文表示,很多发生在高等教育界和科技界的现象,让人感到忧心。比如,国内学者最新的科研成果用英语发表;大学理工科教学日益青睐英语,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的主流趋势。
在科学领域里,汉语面临两种前景:或者是逐渐被挤出科学,只是保留在初等教育和低档科普中继续使用;或者是将先进科学融入汉语,使汉语成为英文之外,世界科学交流的第二个平台。换句话说,就是以汉语为载体,开辟科学创新的第二战场。
汪品先认为,如果中国的科学研究还能继续发展二十年,一批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果必将脱颖而出。如果我们同时也能坚持汉语在科学创新中的地位,就会呈现出一种崭新的局面:必然是科学的精华渗入汉语,使汉语文化获得新生,并且产生出国际瞩目的新型文学和科普作品。
他希望,百年之后的国际语言交流中,华语将会获得重要的发言权。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