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百无聊赖刷着朋友圈。一则抬头是“国务院办公厅”的文件刷到他的眼前,点开看,标题是“关于调整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通知”。内容长且复杂,他快速看了一遍,也没看懂,但还是转发了,并跟着问了一句:“这是真滴不?降低的多?还是涨的多?看不懂啊。”
李季在机关大院里工作近八年了,看过无数份政府文件,对文件的格式、要求烂熟于心。但这一次,被标题刺激起来的复杂情绪,使得他没注意到那份文件的格式存在漏洞——那是份伪造的文件。
这大概是最近中国大部分公务员共有的心情:满怀期待的等着政府出台政策,弥补他们受伤的心灵,哪怕是捕风捉影,也会希望是真的。他们受伤,是因为另一份印着“国务院”抬头的文件:《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这份文件是真的。
并轨之难
对公务员群体来说,这是一柄在头顶上悬了数年的剑。现在,终于落下来了,一剑削掉了他们养老的特殊地位。
这种特殊地位始自上世纪90年代后。当时,中国开始逐步在全国范围建立统筹互济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但该制度主要针对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仍然由单位负担退休费用,于是就形成了养老金的双轨制。
公平成了横亘在这个制度之上的最大问题。当然,除了公平之外,还有其他现实问题缠绕着两条轨道上的人们,其中一个是,两个轨道无法互联互通,这意味着,公务员想要离开体制,拥抱市场大潮,只能放弃自己的养老金。
希望并轨的声音,一直存在。政府也确实做出了尝试。2008年开始,国务院决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行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这些试点,进展很小,阻力很大。
改革之难,通过一次会议能表现得很清楚。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称“人社部”)等多个部委召开闭门会议,讨论养老体系改革的顶层设计方案。会议5天后,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告诉记者,达成共识的主要是来自4家国内和3家国际研究机构的专家,相关部门并没有发表具体意见。
目前尚不清楚过去一年多里,到底发生了多么激烈的博弈,以及最终是在谁的推动下,做了改革的决定。结果显然很符合多年以来人们的期待:比照企业职工,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纳入养老保险系统。两条轨道,并成一轨。
以后公务员需要同企业员工一样缴纳养老金了:单位缴费比例为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费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除此之外,机关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制度也一并建立,单位按本单位工资总额的8%缴费,个人按本人缴费工资的4%缴费。职工退休后,除了和企业一样的标准和算法领取退休金外,还会按月领到职业年金。
企业职工也有职业年金制度设计,但因为并非强制,所以几乎没有得到用人单位和个人的认可,少有实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之所以要强制实施,无疑是为了弥补这些人在退休之后养老待遇问题,减少这些人针对改革的阻力。
涨薪传闻
虽然李季朋友圈里的那条消息被证伪了,但很快,媒体上又出现让他激动的新消息了。1月18日,人民网转引香港《文汇报》报道称,内地公务员基本工资将上调,涨幅超6成:涉及范围从办事员到正国级领导。调整方案显示,最高级别正国级官员基本工资,从7020元增至11385元;最低级别的办事员基本工资,由630元增至1320元。方案还明确,今后公务员工资原则上每年或每两年调整一次。
第二天,这个消息就被人社部部分证实了。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并未证实具体涨幅,但明确表示:国务院办公厅为此转发了三个实施方案,一是公务员基本工资的调整,二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的调整,三是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的调整,这些文件已经发到各单位。
并轨之后迅速提涨薪,同职业年金的制度设计一样,无疑是希望能平息公务员的怨言。因为养老金并轨后,除了要从基本工资里扣除8%缴入养老金个人账户外,还需要再扣除4%作为职业年金。这意味着其日常收入要比并轨前减少12%。
十八大之后,中央推出“六项禁令”、“八项规定”直接向公务员的灰色收入、过高的福利开刀,几乎切断了大部分公务员的工资外收入,尤其是基层公务员,抱怨声颇多。2014年11月21日,江苏灌云县国税局职工在机关大院内拉横幅,抗议工资过低,便是这种情绪之下的一次小范围反应。
因此,养老制度并轨之后,公务员加薪办法才会迅速出台并下发。一来政府需要安抚公务员的情绪,给这两年小心紧张的机关工作人员吃一颗“定心丸”,二来,此时涨薪,也更容易获得公众的理解。
光环褪色?
自从中央重拳整顿吏治后,公务员的福利待遇不断被压缩,工作压力也相应提高,坊间不断传出有公务员辞职,脱下“官服”的新闻。这一次,公务员最大的福利——单位养老——又被切断,舆论于是更是关注,是否会出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公务员辞职潮。
确实有因为养老制度改革而萌生退意的,不过,大都是临近退休的公务员。广东省政府某直属事业单位的处级干部王先生便是其中一例。他虽然还有两年才到退休年龄,但因为已有42年工龄,去年下半年便正式向单位提出辞职申请。他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身体原因,另外也是希望能继续按照旧有的退休制度享受退休待遇。
旧有的退休待遇是指退休金按照职工退休最后一个月工资发放。之前一些机关和事业单位往往存在退休前突击提升职级、职称的情况,便是希望自己退休时的待遇,可以上调一个档次,进而拉动退休金的增长。
可以想见,养老金并轨之后,这种情况将不再发生。到时候,养老金的发放将主要看缴费年限和缴费金额多少。同样年龄退休的,计发月数相同的情况下,缴费越多,待遇水平越高。
政策制定者也考虑到了公务员担心改革后,养老金收益会大幅降低的问题。于是,除了职业年金制度外,还用惯常的改革策略来平衡这个群体的利益: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渐过渡。
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老人”是指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员,他们原待遇维持不变,并参加今后的待遇调整。“新人”是指改革后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他们将来退休时,基本养老金为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之和。
“中人”是指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员,也即当前在任的公务员群体。对这些人来说,政策上有进一步的弥补:一是他们在改革前,并没有缴费,但“视同缴费”。二是设定一定期限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实行养老待遇的新老计发办法对比,“保低限高”,这样,基本可以保证原有的待遇水平不降低。随着“中人”逐渐退休、“新人”越来越多,过渡性的政策安排逐步弱化,新制度逐渐居于主体地位,体现了平稳过渡的改革方针。
综上所述,这次公务员养老制度改革,非但不会降低公务员现在的收入,反而可能会提高,甚至建立更完善的工资增长机制;而退休后的收入,可能也并不会有太多减少。事实上,现在舆论和专家都普遍建议相关部门,不要降低公务员的养老待遇,而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弥补双方的差距。
整体而言,这次改革对公务员的实质冲击其实并不太大。估计很难出现舆论关切的公务员离职潮。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之所以出现离职潮,外部环境很重要:当时的市场经济正蓬勃发展,相对僵化的体制内,外面到处都是机会。而现在,市场已经趋于平稳,甚至目前的环境并不太好,对比而言,机关单位仍然是人们择业时最不错的选择。
当然,开工没有回头箭。现在,改革的缰绳放开,就很难再收回。之前企业职工养老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能因为公务员群体的加入而发生变化——毕竟,面对同样的制度问题,公务员更有能力和动力去解决。
经济学者傅蔚冈用“多米诺骨牌”来形容并轨之后,养老制度将会出现的一系列变化。“众所周知,中国养老金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统筹层级太低,各地分割的养老金市场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同时还产生了人口流出地养老金负担过重、而人口流入地养老金剩余等问题。”他在一篇文章中解释道,现在,公务员也开始受到这个问题的限制、困扰了。“机关事业单位中流动性最强的那些人员恰恰是各个部门的领导,我们可以经常见到县处级领导在全省范围内调动,而厅局级以上干部则时不时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这意味着如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制度改革之后再不实施全国统筹,那么很多中高级干部就会面临如何领取养老金的问题,这使得领导干部比一般公务员更有激励来解决全国统筹和异地养老问题,公务员队伍和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第一次实现了激励相容。”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