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北京。
“6.1万第三次,还有没有?成交!”随着拍卖师刘京武的一声落槌,252号竞拍者以6.1万元的价格,拍得一辆2006年9月登记的帕萨特轿车,该车的行驶里程在24万公里。这是一辆普通的帕萨特,却具有特别的意义。
因为这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取消车辆首场拍卖会,252号竞拍者拍得的是第一辆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取消车辆。首批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取消车辆拍卖共涉及300余辆公车,分三次进行拍卖,这是第一次。
【明流】
火爆、高价与“没想到”
新华社报道用“火爆”与“高价”两个关键词来形容首批公车拍卖。拍卖实况的确也当得起这两个词:3场拍卖每场的平均溢价率都超过了70%。第二场拍卖中,一辆奥迪A6起拍价18万元,经过35轮竞价,最终以32.4万元成交。一辆起拍价2000元的金杯车最终以2.5万元成交,溢价率达到1150%。
拍卖公司都觉得价格高得出乎意料。原因何在?公车改革受关注、车况较好、二手车市场活跃,这是从表面能找到的原因。但这么高的溢价还是有些“反市场”,或许还是应该多考虑“情怀”因素。对一些人来说,尤其是专门从外地赶来参加拍卖的买主,中央机关公务车是有附加值的。正如从安徽阜阳专门赶到北京买公车的陈先生所说,“公车买了心里踏实,比二手车市场贵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而且给别人说起来自己买到了中央单位的车,比较有面子。”
面子,公车改革正是要挤出公车使用中的面子水分,让公务用车回归实际,但是却意外地满足了民间一些人的面子需求,不能不说是一种吊诡。当然,政府机关花的是公帑,私人买家花的是自己的钱,不可同日而语。
火爆的拍卖,意味着中央层面的公车改革进入了收尾的阶段。实际意义比看起来更大一点。因为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公车改革的呼声已持续20年之久,但长期以来也仅仅是呼声和个别地方的试点。直到2014年7月16日,中国官方公布国家层面的公车改革方案,靴子才真正开始落地。
公车改革漫长的徘徊期曾让许多人都失去了等待的耐心,但一旦启动,便如离弦之箭,势要中的。春江水暖鸭先知,公务车司机对改革的感受是最直观的。“谁都没想到这一次会这么快。”一位中央机关的合同制公务车司机说。“这事嚷嚷这么多年了,但一直没动静。”他表示,即使在去年有关公车改革的新闻最密集的时候,身边的同事也不大在意,“都觉得这么大的事没这么快。”
一线司机的“没想到”,表明了这轮改革的效率。但这也反过来证明,往年公车改革长期“干打雷不下雨”,难点未必在执行和落实层面。有些人总爱讲改革的火候与时机,但这次比以往时机更好吗?如果说环境有变,那变的最大的也是改革决心与做事方法。改革的阻力当然是存在的,但阻力并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日积月累的可能性倒更大一点。
再看公车司机的感慨:“真是快刀斩乱麻,年初说中央国家机关年底要改完,真就按点儿改完了。”说到做到本该是改革应有之义,但“狼来了”的故事上演多年,难免让人不敢当真。事实证明,唯有行动能让“改革”一词葆有魅力。
公车司机最关心的当然是自己在改革中的命运。司机安置一向是车改的难题之一,公车司机群体还被认为属于公车的既得利益者,所谓“公车领导用三分之一,家属用三分之一,司机用三分之一”。然而毕竟找个稳定饭碗才是大部分公车司机的出发点。在改革中,他们也是相对弱势的一方,必须得到妥当的安置。
前面提到的那位司机讲到单位的一点变化:“以前处理劳动关系的事,有时候不近人情,还违法;这次不近人情的还有,但是做法肯定都合法,让你从法律上挑不出毛病。”这很耐人寻味。每次改革都是利益分配,如何排除阻力,如何杜绝流言,就是按法律办事。应该避免的是,为了完成改革任务,让司机等相对弱势群体做无条件牺牲。
【暗流】
推广、阻力与“钻空子”
首批公车拍卖,多部委公车已封存公务交通补贴也按照级别发放到了公务员工资条上,这一项项都表明,中央层面公车改革已按时收工。接下来,人们将目光聚焦在各地的公车改革上。按照事先拟定的车改“时间表”,地方党政机关公车制度改革的时间红线是2015年年底。也就是,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各地都应交出自己的答卷。
中央机关的公车改革既是“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先行一步,在具体操作上也为各地树立了典范。“公务车改革第一人”的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公务车拍卖的模式已经趋于成熟了,尤其是这次首批中央机关公务车拍卖所确立的公正透明的执行过程做了一个榜样。
从近期的新闻来看,不少省市已做出积极跟进的姿态。“北京今年年底前将基本完成公车改革,此前北京市已对各部门公车、人员等情况进行了摸底测算,并梳理可能出现的问题难点,分门别类进行研究”、“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聚焦改革:2015年完成机关公车改革”、“安徽省直机关6月将启动公车改革”、“江苏省公务用车改革今年正式启动,首批1万多个省党政机关、参公事业单位进入车改进行时,2015年年底完成”……
可以看出,不少地方政府都已将公车改革列为了2015年的重要工作日程。对于已经取消的公务用车,各地方政府的处置方案并不相同。比如北京市的车改方案,无论是公车本身还是随车牌照,都不会向社会拍卖。目前制定的方案为停驶的公车提供了四种渠道,大部分公车会被暂时封存,进入全市统一的公车“更新池”。另外三个渠道是:淘汰一批达不到相应环保标准的车辆、补充执法部门用于增加或补充执法车辆、建立由几个单位共享的过渡性“用车平台”。
其实在中央层面的公车改革之前,有些地方政府已经走在了前面。江西省新余市2014已经清理出了近800辆公车,目前只保留了134辆,报废处理老旧车辆之后,500辆公车也进行了拍卖。2014年3月,深圳市也发布了市直机关公车改革方案,去年下半年有1500辆公车分6批拍卖。
地方政府之外,一些国企的车改举动也吸引人们注意,比如2014年初五粮液拍卖340辆公车,就因其中包含悍马等豪车掀起一个不小的风潮。
中央开了个好头,各地踊跃跟进,似乎形势一片大好。但挑战就在眼前,比如公车改革的第一步都是公车上交,在上交之后拍卖(或其他处理途径)之前这段时间的存放、保养问题,就必须考虑到。此外,正如叶青所指出的,在公车改革的问题上,地方所遇到的阻力和难题远比中央要复杂得多。地方上的改革将会有一个比较艰难的磨合期。
更重要的,目前在改革行动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危险的苗头,必须要提起警惕,认真面对。
典型者有,江西省新余市在试水公车改革一年多之后,曝出“200余人既拿车补又坐公车”的乱象。近日新余市纪委在突击检查发现,全市288家市直单位中有56家单位涉嫌违规,经核定,最后有38家单位的200多人补交了违规租车费用8万多元。这次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不该租用公车的情况,套用名目,租用公车。
新余市纪委相关人员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很大,“就是钻空子嘛,政策制定的再好,也有人会钻空子”。但笔者认为,此事的性质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轻松,靠一次突击检查就能彻底刹住的。
“拿着车补公车照做”这本身就是公车改革之前舆论最担心的一点,预想中的隐患竟然成了真,会直接打击人们对这轮改革的信心。
蚁穴虽小,有溃堤之虞。每一个千疮百孔的现行制度,最初都是为了好的目的设立的。如果不尽快从制度设计和完善监督的方面堵上漏洞,先行者钻空子的经验就会迅速被其他人效仿,直到防不胜防。到那时,只能等待新一轮“破旧立新”的改革了。
这也提醒,在各地、各单位进行公车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于“自己设计自己落实自己监督”。为防止出现新的隐患,有必要引入外部的监督力量,尤其是调动当地市民的监督热情,提供便捷的投诉渠道。
改革重新出发,任何一个环节都放松不得。新的制度大厦,需要一砖一瓦的积累。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