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长时间下跌,至今跌幅约为50%。油价的大跌让外国油气资产严重贬值,国内公司,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不论是老牌石油公司,还是新进入油气行业的,都纷纷摩拳擦掌,要到国外抄底。低位接盘的想法固然没有错,可是,身处石油“走出去”的又一轮热潮中,中国石油公司必须对过去和未来做深入、细致和冷静的思考,尤其是要深刻总结以往“走出去”的教训,确保犯过的错尽量少犯甚至不犯。
理解石油“走出去”
石油“走出去”始于1993年中石油进军秘鲁塔拉拉油田,至今已经形成一定规模。除了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这“三桶油”外,其他国企和一些民企也已投资海外石油。到2014年底,石油“走出去”已经投入的资金在1577亿美元以上。理解石油公司“走出去”的动机,不仅有利于我们认识石油“走出去”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见未来。
不同的石油公司“走出去”的动机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包括被国外高利润吸引、提高公司“国际化程度”的需求等等。主要的不同点是垄断性油企即“三桶油”和其他石油公司“走出去”的经济和政治压力不同。
首先,“走出去”的经济压力有大有小。“三桶油”如果不“走出去”,不会有生存压力。而其他的石油公司则必须“走出去”,因为他们在国内的存活空间严重受限,迫切需要出国谋生。
国内石油业的开放程度迄今仍有限。比如,中国的原油开发权仍然高度垄断。拥有陆上原油勘探开发权的公司基本上只有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另外,陕西省省属国有企业延长石油在鄂尔多斯盆地一隅有原油勘探开发权。中海油则基本垄断了国内海洋原油的勘探开发,其他国有企业以及民营企业都得不到开发机会。又如,原油进口权同样高度垄断,有原油进口资质和配额的公司都屈指可数。在国内半饥半饱,只能去国外觅食,这恰是民企和一些非垄断性国企涉险投身异域江湖的主要动因。其中,迄今已经购得海外油气资产的民企包括新疆广汇、长联石油、复星国际等。
其次,“走出去”的政治压力也有大有小,“三桶油”承受的政治压力大,其他企业承受的小。“三桶油”所承受的政治压力,部分是政府直接施加的,部分是自我施压。比如,中石油多年来对海外份额油的追求,既受到了政府石油安全战略的影响,也与其前总经理蒋洁敏等高级管理人员的政治抱负有关。
“走出去”的错误,不可一犯再犯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中国资本净输出“元年”。国内自然资源的日益匮乏、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等因素将驱使各行业企业更多地“走出去”,石油公司也不例外。
201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大幅下跌。低油价犹如一盆冷水,有助于让人们清醒过来,对前些年高歌猛进的石油“走出去”进行冷思考。过去20多年的石油“走出去”,成绩虽然多,但问题也不少。最突出的问题,第一是贪腐,第二是能力低下等导致的亏损。
随着2013年来中石油贪腐窝案的曝光,石油“走出去”的腐败案件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比如,中石油前些年在加拿大收购了多个油砂项目,其中涉及较严重的利益输送,迄今已有一批乌纱帽落地。又如,中石油在印尼油田的奇葩投资近日又被曝光,花了3.5亿美元,得到的只是几口枯井,据称这同样涉及贪腐问题。
贪腐会导致亏损,没有贪腐有时候也会亏损。由于业务能力低下,中国石油公司对市场的判断屡屡出现重大失误,导致“走出去”的巨额投资多次“覆水难收”。比如,2012年中海油巨资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Nexen)100%的股权,该笔交易耗资194亿美元,折合1000多亿人民币。它不仅是中国石油企业,而且是中国所有企业迄今海外并购的最大一笔交易。当年国际油价攀升至历史最高水平,达到每桶112美元。然而,从第二年起,油价就掉头下行,年均价跌至每桶99美元。到2013年底,已有中海油高管承认尼克森项目的资产回报率只有3.5%,远低于11%的公司总体投资回报率。而2014年的国际油价大跌,更让尼克森项目的亏损板上钉钉。
“无可奈何花落去”,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已经造成的巨亏难以挽回。基于“一切向前看”的精神,我们应该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力求在今后的“走出去”旅途上走得更平稳。
“走出去”新思路
“一带一路”等国家对外战略鼓励国内能源企业更多地“走出去”。而从长期看,由于国内能源行业产能过剩日益严重,能源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自身“走出去”的意愿也会越来越强。
在今后的“走出去”之路上,中国政府和公司需要注意的事项千头万绪,其中有两点尤其关键:中国石油行业应对内开放、对外集中;中国石油公司应加强与美方的沟通和合作。
首先,中国石油行业今后应“两手抓”,既抓对内开放,又抓对外集中,以促进国家石油安全。对内开放主要指的是国内石油行业特别是其上游领域应该放松管制,对“三桶油”之外的国有公司和民企放开。美国页岩油气革命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只有国内油气业搞活了,充分竞争形成了,开发效率提高了,国家石油安全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在对内开放的同时,中国政府应该鼓励对外集中,给予“三桶油”更多的财税等政策支持,巩固和发展以“三桶油”为主的石油“走出去”格局。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为国际石油行业发展至今已经很成熟,竞争十分激烈,油气田购买等投资项目往往需要巨额资金和复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短期内非中国民企所能胜任,只有“三桶油”这样的巨无霸公司才有必需的资金、知识和技术储备。民营石油公司可以先主要在放开后的国内石油市场中积累资金和技术,磨砺其剑刃,今后再逐渐取代“三桶油”成为“走出去”的主力。
鼓励“对外集中”也有风险,尤其是贪腐的风险。对此,中国政府应完善针对国有油企的反腐制度,国资委等政府部门应该对“三桶油”的每个重要的“走出去”项目进行严格审计考核,而不是满足于对他们的海外业务做笼统的评估。
其次,在今后的“走出去”旅程中,中国石油公司应该加强与美方的沟通和合作。美国政府在全球石油政治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金融、石油等公司牢牢掌握着国际石油的定价权。基于此,与美方的沟通和合作改善到什么程度,对中国石油公司的业务拓展而言十分关键。对全球霸主美国来说,中国石油公司更多地参与全球油气资源开发等活动,有助于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因而也有利于其国家利益。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中美石油合作具有较强可行性。中国石油公司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已经与美国石油公司在伊拉克、厄瓜多尔等第三国以及美国本土有过较多合作,但由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合作效果尚不能令人满意。今后,“走出去”的中国石油公司应该通过改良公司管理,改进公共关系等,改善和加强与美方在全球范围内的沟通和合作。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