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的“第一个全面”,也是实现“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将实现这个目标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充分体现了新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大局观,彰显了以人为本、为民造福、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执政观。
在新布局中审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作为执政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共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当时的表述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在报告中又重申了这一个奋斗目标,并且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总量指标也有了一个明确的设定。
这就是在2020年要实现的具体经济总量指标时说的: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计划,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查阅统计数字,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397983亿元,约合6.04万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分别约合3000美元和1000多美元。也就是说,到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要达到12亿美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随之翻一番。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扣除价格因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89元。这还是经济增速处于7%至7.5%的经济下行态势下取得的,即使这样,按照7%左右的增长速度,两大经济总量指标在2020年之前的两三年就可以实现。
但问题并不这样简单。
党在刚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的十六大时提出的这样一个管长远管全局的重大战略目标,不只是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体现“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六个更加”,还特别强调要“推动实现中国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经过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两次重要的充实和完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至关重要的新要求,就是着力于“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协调。但十多年来。这些修饰语进展的并不顺利。
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到2015年党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执政党工作的战略布局,党充分审视了进入新世纪以来10多年发展路径和经验教训,深刻认识到:光看经济发展数字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经济“以数字论英雄”、“用数字评政绩”,中国不到十年、二十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并不是问题。新一代领导人对此有清晰地认识。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闭幕后的记者见面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那是“忽悠”。其实别人忽悠也罢,就怕自己当真儿“忽悠”了自己。
因为,经济总量的确增加很快,但经济发展方式仍然十分粗放,经济增长数字的背后付出了大量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劳动力成本挤压以及生产要素扭曲配置下出现的重重社会矛盾。还有,经济总量上升很快,但社会收入分配严重扭曲,不仅仅城乡、东中西部、制造业与金融业、竞争性行业与垄断性行业等之间收入差别越来越大,就是官方发布的数字,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中国已经达到0.46,属于严重分配不公。
再有,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铁腕惩治腐败的成效看,一方面让人民群众大快人心,但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在这十多年建设小康社会的艰苦跋涉中,一大批位高权重、置执政党宗旨于不顾的腐败分子是如何气焰嚣张,“慷”国家之“慨”,视人民为草芥,视党纪国法为“棉花棒”,肆意弄权,玩忽职守,极度腐败,他们的罪恶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执政党的公信力和执政基础。这些暴露出来得到绳之以法的大案要案,已经给执政党敲响了警钟。
这个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以及高高竖起“为人民服务”、“只有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而从来没有自己利益”的共产党,在经济高速发展、世界经济日益融合、社会意识日益多元多变的今天,必须叩问:执政到底为什么?经济发展到底为什么?中国究竟向哪里去?
因此,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代中共领导集体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不到执政的第三年就明确了这一代共产党的战略布局,就是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在这个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而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今后五到六年就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其重大战略意义在于:
这是体现执政党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大局,这既尊重了历史,更是中国现实的需要;
这是回应人民群众对解决各种矛盾与问题的期盼,彰显执政党依然是以人为本、为民造福、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执政观和彰显了执政党为国家谋富强、为人民谋幸福的始终不渝的共产党人价值观。
这也是面向国际社会和发展未来,进一步体现中国经济必须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长远发展观。
按照新布局推进全面建成小康进程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历史的继承和战略发展目标的衔接。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目标和“战略三步走”的目标通过各个计划我们都得以实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的新起点,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具体化为“两个一百年”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显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这实现一个大目标中的重要支撑)。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014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国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7.4%的发展目标,国家经济总量达到63.6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因此,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目标可以看得见,也最容易凝聚起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但在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下,汲取以往发展经验,必须准确把握当前中国社会实际,精准聚焦全面小康难点,科学回答和认真化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这就是要以“四个全面”战略新布局为总的纲领,将工作落脚点放在全面小康的“全面”上,这个“全面”就是一定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分享,让人民群众有真正的、更多的获得感。
这种获得感来自于当下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收入分配、环境治理、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改革、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等关系其切实利益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来自于执政党能依法行政、依宪治国,努力净化党风政风社风、真正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社会氛围能够看到,来自于“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能够找到、“国家物质力量和人民精神力量”都能够增强、对社会未来发展和生存安全能够有所明确预期……习近平就职演说时说的,“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既是人民心中的梦想,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恰当注脚。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冲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发展有阻力,依法是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依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切实尊重人民民主权利,让人民群众获得尊严,让人民群众在法治的轨道上激发最大的首创精神。
发展有颠簸,治党见希望。前进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执政党必须通过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过去的90多年将人民利益置于最高目标排除万难一路走来,也必将能在实现“四个全面”战略新布局中一路走好。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