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与草原如何和谐共处的深思,总是萦绕在人们的心头。曾经因为超载过牧等原因,天然草原退化面积达到4626万公顷,占内蒙古草原总面积的53%,并且每年还在以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退化、沙化。
2011年,国家在内蒙古等8个省区率先启动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草原牧区投入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牧民受益最多的一项政策。付出终有回报。4年来,内蒙古亮出了耀眼的成绩单:草原生态恢复成效显著,草原植被盖度较2010年提高了6.52个百分点,连续3年稳定在40%以上,146万户、534万农牧民从中受益,草原牧区生态、生产、生活水平持续向好。
让退化的草原重披绿衣,让辛勤的牧民多得实惠,内蒙古各级政府从建设草原生态文明着眼,从农牧民增收着手,将草原补奖机制政策落实作为草原牧区工作的头等大事,不遗余力推进政策落实。连续4年,内蒙古的草原补奖政策落实绩效评价为全国第一。
确保补奖资金公平安全发放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脑木更苏木乌兰希热嘎查牧民额尔登有一张特别的银行卡。自2011年起,根据草原补奖机制,国家给他的银行卡里每年打进补助禁牧款73950元。
“我们居住地属戈壁滩,生活生产条件极其恶劣,如遇干旱年份很难维持生计,需要到外地倒场放牧。禁牧政策实施后,我的生活比过去有了很高的收入,国家对我们牧区实施的政策太好了!”额尔登高兴地说。
事实上,从2011年开始,国家每年安排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近40.45亿元。具体标准为禁牧补助每亩6元、草畜平衡奖励每亩1.5元。
这么多补奖资金,究竟该怎么发放?内蒙古东西跨度大,草原类型多样,载畜能力差别很大。如果补奖政策只考虑面积因素,对草场质量好、载畜能力高的地区明显不公平。最终,内蒙古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方案》。
按照这一方案,避免了在全区范围内搞“一刀切”,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地方落实补奖政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行封顶和保底措施,避免了农牧户补奖额度过高或过低,保障了绝大多数农牧户的合法利益。实施分期减畜制度,降低了内蒙古畜产品市场的供应波动和价格波动,也避免了农牧民收入的大起大落……政策实施第一年,内蒙古就实现了任务、资金落实两个“98%”的良好开局,并为连续4年政策落实绩效评价全国第一奠定了基础。这套方案后来甚至成为很多省份实施这一政策的参考范本。
为保证资金安全,2011年内蒙古先后印发了《关于严明纪律确保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安全发放的意见》《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监督管理办法》《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资金管理办法》和《内蒙古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绩效评价办法》,常态化监督的内蒙古草原补奖新政约束奖惩机制基本建立。
4年来,中央财政下达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奖各类资金近166亿元,内蒙古本级财政配套资金40多亿元,全区已有10.13亿亩草场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范围内,146万户、534万农牧民从中受益。
牧民生活有了保障
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资源,一旦草原“休假”,牧民的日子怎么过?收入从哪里来?草原补奖的资金够不够花?
内蒙古的一系列“组合拳”,让牧民吃了一颗“定心丸”。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牧民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用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赛罕高毕苏木牧民恩克巴图的话讲,原先他们有没有收入要看老天爷的脸,遇到连续干旱,羊越多越赔钱,还得靠贷款过日子。
“现在好了。有了禁牧补贴款,旗里面还给上了社保,嘎查还给免费建了棚,虽然羊比以前少了,但是收入还算满意,关键是心里踏实多了。”恩克巴图说。
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沿贺兰山一带是国家重点生态保护区,是最早实施退牧还草工程的区域。由于牧民人口多,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小,退牧户享受禁牧补贴相对较少。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以来,阿拉善左旗沿山一带禁牧户政策性补贴收入由原来的400—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3500—12000元,牧民收入大幅增加,特别是结合项目还实施了农牧民养老保险制度。
为了最大限度解除农牧民的后顾之忧,内蒙古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4年来,全区投入各级财政资金200多亿元。尤其是2014年,全区投入各级财政资金53亿多元,为项目实施以来投入最多一年,在财政部、农业部对13个省区进行的绩效评价中,内蒙古被评为优秀。
在资金调配时,内蒙古树立发展新理念,打好政策组合拳,除了在畜牧良种补贴、牧机购置累加补贴、牧民燃油补贴、牧区水利饲草地建设、牧民管护员工资补助、高产优质苜蓿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配套资金外,要求地、县两级的资金配套,从保障入手,发挥政策微观调控作用,提标、扩面,使履行禁牧责任的农牧民有一份收入、一份社保、一份工作,子女升学教育有保障。同时,为了保证倾力落实,从2011年开始,内蒙古将草原补奖政策落实情况列为盟市政府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
期待草原补奖长效机制
为准确掌握补奖新政实施成效,便于提针对性强、可行性强的政策调整意见,内蒙古从2011年开始,对补奖区域内的草原变化情况及120个典型牧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全面跟踪监测,建立了生态、生产、生活双向评估机制。
“草原生态脆弱,破坏容易恢复难,恢复周期长,即使恢复仍然脆弱。5年的周期,对于生态退化草原,尤其是荒漠化严重的地区,难以取得实质性恢复。牧民的生产周期很长,没了基础母畜,短时间根本缓不过劲来。”评估中发现了这样的问题。
草原补奖机制目前实施期限为5年,5年以后,草原怎么办,牧民怎么办?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因为草原补奖没有明确5年后牧民能否放牧或继续放牧,导致很多牧民持有观望情绪,惜售牲畜现象严重,减畜决心不足。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荣禧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持续和完善草原保护和建设的建议。代表们担心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一旦到期,牧民们“解禁”放牧,可能带来生态的倒退。
“草原生态是一项长期工程,仍需要时间进一步恢复,即便草原生态好转,也要建立起草场可恢复、可持续利用的模式,不能再走回头路了。”有代表说。
此外,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建议,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奖的长效机制,草原补奖政策在2015年实施满5年后,能作为一项长期惠牧强牧政策持续下去,形成稳定健全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尽快提高补贴标准非常必要,应综合考虑物价上涨、货币通胀等因素,建立草原补奖机制补贴奖励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专家们建议,国家应根据肉食品价格的上涨和牧民家庭经营成本的增加,相应提高补贴标准。
从近年看,由于禁牧规模不足,部分退化和沙化严重的草原没能列入到禁牧范围,部分退化程度相同的草原出现了禁牧和草畜平衡共存的“插花草场”,不利于草原植被恢复,不便于管理。专家建议国家应增加禁牧补助资金,扩大禁牧面积,将所有退化和沙化草原均列入到禁牧范围。同时,应将禁牧草原生态好转地区草原合理利用提上日程。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