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多种要素重组,才是“互联网+”

tebiebaodao 2015-04-30 18:17:39 吕本富/文 总第275期 放大 缩小

 

说起这个“互联网+”,初始出发点在哪里,在“互联网+”概念出现之前我们还是做了一番考证的,首先提出“互联网+”的应该是马化腾,他已经连续三年说这个事了,连续三年说这个事的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对利用传统产业和互联网产业口水战的回应。比如说雷军与董明珠的口水战,雷军提出传统企业要做“互联网+”,因为他是人大代表,所以在两会做了一个提案,没想到今年的两会李总理在报告中引用了“互联网+”这个比较前卫的词,领导人引用这个前卫的词还是值得点赞的。

我认为,“互联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一个行动不是名词,通过行动改造传统制造业提升中国经济,和新常态是相呼应的。

所以,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入“互联网+”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在所有公司中阿里是最快的,阿里快速推出“互联网+”的行业报告,马化腾做的饭被马云先吃了——但这个传说基本上是对的。

当然,现在“互联网+”这个词本身有人认为是有泡沫了,估计接下来有一波打着“互联网+”的名头会出来,有三个出版社跟我接触要做“互联网+”的丛书,这是好事即使有泡沫也是好事,特别对咱们搞信息经济人来说,确实现在进入主流了,而且很主流。

那么,“互联网+”到底有什么含义呢?

第一,要从国际上看,比如中国现在提出“一带一路”,提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所以这个“互联网+”也可以认为是对国际一些产业发展方向的回应。比如,美国提出工业互联网,德国提出工业4.0,我们中国版的“互联网+”,当然含义和那两个不太一样,但是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概念。我们知道创新有好几种方式,有颠覆式创新,有跨越式创新,还有持久式创新,其中还有一个就是概念持久性创新。有了4G这个概念我们做了一波创新,我们称之为引领性创新,那么我们这个“互联网+”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提升,和美国提的工业互联网还有德国提的工业4.0应该是并驾齐驱的,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可能超越。

第二,“互联网+”的内涵是什么,其实不管是谁最先提出来的“互联网+”,阿里快速出了“互联网+”的行业报告,那我们判断这“互联网+”可能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加”,“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卫生,这种简单的“加”只是物理反应,我们需要的“互联网+”是化学反应,不是说把两个行业简单粘在一起就完事了,我们说这是化学反应,互联网和传统产业在物理反应中间还有一些界面是没法突破的,如果是化学反应就有一些要素进行重组,因此互联网对传统——不管是制造业、服务业还是金融产业,如果能进行要素重组,那我们就认为这个才是真正的“互联网+”。

比如说现在的交通行业,我们知道现在的焦点是“滴滴打车”问题,这就牵扯到化学反应了。可能由于互联网的介入把几百年出租专营制度给打破,对出租专营制度进行重新设计这就是“互联网+”。再比如说,互联网出租行业的管制过去一直都有,如果车主搭一个陌生人上车,假如他把乘客给害了怎么办?各国对出租车要备案,加强出租车和顾客的信任度,有了互联网以后这种信任是自然而然的,过去专卖专营制度可能就会被瓦解。所以,我们说“互联网+”一定是个化学反应而不简单是物理反应,一定对原来各种要素进行重组。

第三,中国的“互联网+”是用户行为,而不是生产导向。德国工业4.0,出发点都是用互联网针对原来的工业,都是从厂商角度出发,而我们的“互联网+”不管是小米公司的,包括阿里做的,包括腾讯做的等,中国的“互联网+”一定是从消费者出发,把消费者的行为规律重新发掘出来,因此来重组核心技术,这是我们的路径。

举个例子来说过去在整个手机行业生产芯片很牛,现在在小米定价权面前一分不值,这是中国可能获得技术创新另外一个路径和其他国家不大一样。就是我们把人口红利发挥在互联网上,就是“互联网+”的一个中国导向,这也是我们开拓了另外一个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源泉。当然,还有一个过去比较成功的就是高铁,中国的高铁拿到定价权反过来重组核心技术,当然这个高铁定价权是靠我们市场规模来做的,它不是完全的市场行为,所以我们这些互联网公司通过把用户核心数据掌握,发掘用户行为规律,这个就是完全的市场行为,开创了中国“互联网+”自己的特色路径。

(本文节选自作者在“互联网+中国经济”专家研讨会发言)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