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抵达巴西利亚对巴西进行正式访问
储 殷/文
(国际关系学院 副教授)
近日来,李克强总理的拉美四国行成为了外界普遍关注的重点。相比于被外界炒作的南海问题,李克强总理的拉美行,更加清晰地彰显了中国“以和平为重、以经济为重”的海外拓展思路,也显示了中国海外利益布局的某些值得赞赏的新思路。
中拉产能合作:
突破瓶颈的再启动
在李克强总理的外事访问中,经济总是最为重要的主题,此次拉美四国之行也并不例外。与“一带一路”上一些相对落后的区域不同,拉美地区的发展水平较高,中拉双方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基础。然而,近几年来,中拉产能合作逐渐进入瓶颈。一方面,以矿产、石油为主要对象的投资行为,受到拉美各国政策法规日益增强的约束,使得大型项目的开采经常面临政治与法律风险。另一方面,拉美一些国家融资较为困难、美元储备短缺,也让中国所擅长的大型基础建设项目难以在拉美地区充分展开。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拉美四国,也正是着眼于解决掉中拉产能合作上的瓶颈,将双方合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概括来说表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以人民币国际化来刺激中拉经贸合作。随着中国在拉美投资的迅速增加,中拉贸易往来中的美元瓶颈日益凸显。很多拉美国家长期受到美元储备短缺影响,对华贸易难有突破,希望直接以相互本币结算。人民币在拉美的国际化,不仅有助于中国进一步扩大从拉美的进口,而且能够帮助持有人民币的拉美国家从中国购买产品,从而刺激经贸的发展,形成畅通的人民币输出与回流机制。在与阿根廷和巴西建立本币互换机制之后,李总理在此次拉美行中又将智利作为拉美首个人民币清算中心,并同意将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地区扩大到智利,额度为500亿元人民币。正是希望加速推动人民币在拉美的国际化。
其二,为拉美大型基建提供资金保障。李总理此行提出了中拉产能合作的“3×3模式”,包括拓展基金、信贷、保险三条融资渠道,设立中拉产能合作共同基金,提供300亿美元融资,支持中拉在产能和装备制造领域的项目合作。在本质上,这是中国为了实现中拉产能合作的再启动,以贷款、融资等方式,对拉美进行的输血。一方面,中国将设立中拉产能合作专项基金,提供300亿美元融资,支持中拉在产能和装备制造领域的项目合作;另一方面,国开行、进出口银行也向巴西石油公司等拉美大型企业提供了融资。更为引入注目的是,在李总理此次的访问中,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时提出的“两洋铁路”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可行性基础研究工作的启动,亦是李克强此行最受关注的成果。而“两洋铁路”一旦投入建设,将带动近600亿美元的投资。
其三,提升产能合作层次,实现优进优出。截至2014年底,中国累计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新签工程承包额已经超过1100亿美元,项目涉及天然气、管道、电站、公路、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摩擦,中拉的产能合作有必要从“量”上的“大进大出”转变为“质”上的优进优出。所谓“优进”,就是从中国的长远和根本利益出发,根据国情,有选择地进口紧缺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零部件。所谓“优出”,就是不仅要出口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还要推动产品、技术、服务的“全产业链出口”。“优进优出”的提出,意味着中拉产能合作正向着基于双方利益最大契合点而升级。中国可以通过“优出”来让自己的铁路、基建、电力、通讯等优势产业走进拉美,拉美亦可以借助中国的广大内需市场完成自身贸易结构的调整转型,改变初级产品供应商的角色。
拓展拉美:机遇与风险并存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由于有着李克强总理拉美行的顶层推动,拉美市场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然而在充满信心的同时,也必须正视拉美地区的风险。根据前智利大使马塔的说法,拉美人目前最关注的有10个话题,即,环保及可持续、替代性清洁能源、基础设施提升、教育质量、社会包容、政治稳定、政府治理与社会安全、创新与知识社会、信息技术、区域一体化。在这10个话题当中,中国在基础设施提升、政治稳定、政府治理与社会安全、信息技术这四个方面,是正面的,在环保、社会包容、创新等一些方面则较为负面。所以尽管在大势上,中拉关系会持续升温,但是在一些具体议题上,中拉关系仍然会存在一些分歧。
从目前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的实践来看,主要面临的问题大致上可以归为以下几类。其一是劳工制度上的风险,最典型的是巴西,劳工制度很严。一些中国企业在承包时,往往忽略了让职工加班的难度,结果导致工期常常延误。其二是环评上的风险,最典型的是智利,环评标准很高,环评程序十分复杂。一些中国企业花了很多钱,最后把时间都耗在环评上,甚至连工都没开成。其三是法律制度上的风险,比较典型的是阿根廷,在物流、外汇管制、税收等方面的法律制度比较特殊,导致了一些中国企业挣了钱带不出去,甚至买了货运不回去。其四则是国家政治上的风险,比较典型的是委内瑞拉。国家经济接近崩溃,社会治安显著恶化,政治上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甚至有政府倒台、社会动乱的可能。
总的来说,由于制度和文化上的差异,拉美地区机遇与风险并存的情况将会长期存在,各个国家由于其具体国情不同,亦存在较大差异。从目前来看,智利的情况最好,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政府治理水平较高,拉丁美洲常见的腐败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遏制。哥伦比亚,近几年国内安全局势与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其投资环境亦得到了明显的改进,他与墨西哥很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拉美最有增长潜力的国家。相比较而言,巴西则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左翼政府长期执政带来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也错过了一些改革的时机。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相对基础较差,但是厄瓜多尔的地理位置较好,仍然有一定潜力。阿根廷与乌拉圭则仍然处于低谷,尤其是阿根廷,其政府目前尚缺乏明确的思路来让国家走出泥沼。形势最为不佳的当属委内瑞拉,从目前来看,由于油价持续走低,其国内经济形势已经接近临界点,而其政治领导人马杜罗又缺乏查韦斯那样的个人魅力与权威来推动改革。
值得一提的是古巴,虽然与美国的和解尚有待时日,但该国的侨胞资源、地理位置、国民素质以及政治稳定,将很可能让该国成为拉美地区最具后劲的国家。如前智利大使马塔所言,古巴很有可能成为拉美地区的新加坡,甚至会成为拉美地区的领导国家。
中国拉美利益布局的再调整
坦率而言,此次李克强总理拉美四国行,除了取得的各项重大成果之外,更耐人寻味的其实是中国政府在拉美战略上的调整。长期以来,中国在拉美问题上存在三个误区:其一是把拉美看成美国的后院,进入拉美的时候,瞻前顾后,束手束脚,往往错失了一些有利的发展机遇。其二是过于侧重政治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选错了节点国家。从现在来看,把委内瑞拉作为拉美重心的策略选择是值得检讨的。中国一些部门过于重视委内瑞拉政府的政治立场,而忽视了他们在治国能力上的欠缺。我们为老朋友花了不少钱,但是只挣到了面子,没挣到里子。其三是过于重视资源而忽视了市场。中国在拉美地区早期的经营,主要侧重于矿产、石油、农产品等资源,忽视了拉美市场的多元性。其实中国的许多民间企业在近十年的摸爬滚打中,已经在拉美站稳了脚跟,比如摩托车、汽车、通讯等行业的一些民企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业绩。相比于一些规模大、见效慢、利润低的行业,他们其实更需要得到国家的肯定与扶持。
在李克强总理的拉美行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政府对于这三个误区的调整。首先是放下不必要的自我约束,大胆进取。其次是重新调整拉美战略的节点国家,重视巴西与环太平洋带的国家。以经济效益、产能合作为导向,而非以立场挑朋友。最后是重视提升产能合作的层次,重视高新科技、民营企业的力量。其实,相比于“一带一路”上的许多国家,拉美地区的投资环境更好,地理位置与制度环境也往往更有优势。深化与拉美的产能合作,不仅有助于分散中国海外投资的风险,而且也是对“一带一路”的重要补充。正如拉美国家的一些专家指出,从更宽广的视角来看,拉美本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作为未来世界最重要的增长区域,他应该得到中国更大的关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