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挂钩帮扶河源届满25周年之际,深圳市记者协会组织港澳在深媒体,包括文汇报、大公报、香港商报、香港经济导报、阳光杂志社以及瞭望中国杂志社在内的记者组成采访团,在深圳市记协副主席旷昕的带领下,于6月8日至10日,以“中国梦同富裕”为采访主题,实地考察、深度采访了深圳对口河源的帮扶工作。所到之处,记者深为驻点帮扶干部吃苦耐劳、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的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这些平凡的基层干部,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注入活力,助推新农村发展。同时,记者也真切地感受到河源的产业已深深铬下深圳创新驱动的印记。同饮东江水,亲似一家人,深圳与河源的友谊,细水长流,源远流长。
巴伐利亚庄园:“双转移”的深圳样本
如何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如何加快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深圳挂钩帮扶河源已经25年了,在振兴粤东西北新格局下,深圳对河源的帮扶摸索出哪些模式?巴伐利亚庄园绝对称得上是“双转移”的重点示范项目,标志着深圳帮扶河源引资结构迈入百亿元时代。巴伐利亚庄园的出现,突破了河源旅游发展的瓶颈,用看得见的效果整体提升了河源的城市定位,也是深圳对口帮扶工作的典型成果体现。
如果你走进位于河源市源城区的取了洋名字的“巴伐利亚庄园”,真的会以为穿越到了德国富有的风情小镇巴伐利亚联邦州。其实,这里不仅有德国的古堡和风车,有巴伐利亚的啤酒和猪手,更有德国巴伐利亚所没有的中式文化和“三养”度假。比如:中国的客家围屋宾馆、温泉酒店、国医国药温泉,全世界第一座塑有释迦牟尼金身端坐金菩提树下成佛的客家围屋式寺庙——“福源寺”。
打造健康健身产业、国医国药事业的中国“三养”度假项目,无疑是新兴的朝阳产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区域发展的经济引擎,真正实现了产业转移与劳动力转移这一“双转移”战略任务。巴伐利亚庄园试业半年,宾客已近50万人次!周末或节假日,这里已成为欢乐的海洋,成为休闲度假、健身养生、佛教禅修的圣地。记者在庄园看到,游客们喝着庄园自酿的啤酒,品尝庄园农场自产的富硒蔬果,享受国药温泉以及个性化医疗服务,身、心、灵都得到彻底的放松。
随着河源高铁站未来的开通,巴伐利亚庄园的发展潜力不可估量。深圳旅游地产、主题公园以及高品质专属服务等成功的运作模式,为河源注入新鲜血液,其创新的“三养”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河源人固有的旅游营销思维。巴伐利亚庄园的成功,翻开了河源生态旅游发展的新篇章。
扶贫,不仅在资金,观念的改变尤其重要。巴伐利亚庄园,为河源打开了一扇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产业转移园:“双向共赢”模式
采访团一行深入河源高新区,考察广东省通讯终端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西可通信技术设备(河源)有限公司、广东美晨通讯有限公司。记者看到,深圳的企业在河源依然生机勃勃,生意兴隆,深圳对河源的帮扶,早已摸索出一套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共赢”的新模式。河源需要深圳的帮扶,深圳又何尝不需要河源来实现转型升级?
河源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李先昌介绍,河源全市建有深圳(河源)、福田(和平)、大鹏(源城)、盐田(东源)、宝安(龙川)、龙华(紫金)、南山(连平)等7个产业转移园(即“一区六园”),其中前6个是广东省产业转移园,是粤东西北地区省级产业转移园数量最多的市。全市7个产业转移园规划总面积218平方公里,现已开发面积65平方公里。工业园区是河源跨越发展的希望所在,河源与深圳共建的产业园区,已成为广东省产业转移的新典范、也成为河源产业集聚的新平台、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产业升级的“主载体”,实现了帮扶工作从“单向帮扶”到“双向共赢”,从过去的双转移到着眼于打造粤东北区域经济板块,实体帮扶与理念帮扶并举,以创新机制和革新理念打造出振兴粤东西北中对口帮扶的“深圳样本”和“深圳质量”。
采访团在河源高新区管委会副书记李茂辉的陪同下,来到位于河源市中心城区西南部、粤赣高速公路西侧的深河产业城。目前这里还是一张白纸,等着描绘最美最美的图画。规划先行,蓝图已绘就,资金也在陆续到位,中兴通讯河源基地已破土动工。有中兴通讯这样的优质大企业入驻,必将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带动劳动力的聚集,而随着河源高铁的开通,相信深河产业城,必将是一座新兴的产业新城。
李茂辉向记者介绍,深河产业城总规划面积11.6平方公里,计划到2017年前开发5平方公里,2020年完成全部开发。目前,规划测绘、用地测绘已完成,编制完成了《深圳(河源)产业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三规合一”理念编制了深河产业城总体规划,并启动了在河源设立“综合保税区”和“无水港”的专题规划研究,签约的项目也在陆续推进。为了招大商、招好商,李茂辉等园区干部四处出击,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希望能有更多的优质企业进驻园区,希望这里像当年的深圳一样,生机勃勃,欣欣向荣,强有力地推动河源的振兴发展。李茂辉说,因为东江水源的保护,深河产业城对招商的要求非常高,希望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领域企业以及饮用水、食品饮料等水产业领域企业入驻。
万事开头难,如今,头已开好。今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深圳(河源)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为广东10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而且是粤东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个。与此同时,深圳(河源)产业城被广东省发改委列为全省2015年重点项目。目前,深河双方建立了联合招商机制,开展多元化招商,希望引导更多产业、企业向河源转移,争取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项目在河源布局建设,培育特色产业群。只有在合作共赢、效益共享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留住企业,推动河源振兴发展。
深圳的产业帮扶,大大加快了河源工业化进程。产业河源,指日可待。
扶贫“双到”:从“输血”到“造血”
采访团在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指挥部叶佳欣小姐的陪同下,驱车来到和平县林寨镇的新兴村、石江村、中前村,深入采访扶贫“双到”工作。
林寨古村落,是广东省首批27个古村落之一,拥有“全国最大四角楼古建筑群”。一座座古老的豪宅,洒落在田坎地头,其建筑之精美,文化底蕴之深厚,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看出,清末明初时期的林寨,俊才辈出,人杰地灵,良田千顷,富甲一方。然而,历史走到今天,林寨却没有沿袭上几代人的辉煌,而是逐日走下坡路,能人走了,村庄凋零了,屋舍暗淡了。改革开放后,村里的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创业了,古老的村庄,品味着空巢的寂寞。
就拿林寨镇新兴村来说,面积7.72平方公里,四面环山,林地面积7900亩,水田面积1036亩,旱地681.5亩,人均耕地面积0.41亩。2012年末,全村共879户、4378人,人均纯收入4288元,村集体年收入1万元。经核实,贫困户171户,共计701人,其中低保户1户,五保户11户,扶贫低保户10户,扶贫户149户。村民经济收入以种植、劳务输出为主。农业结构单一,生产生活设施简陋,公共服务设施落后,教育投入困难,卫生环境较差,属于典型的无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落后、民生事业滞后、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的贫困村。
新兴村是深圳市福田区对口帮扶的,华富街道办的李燚是驻村干部。这是一位年富力强、成熟稳重的小伙子,27岁,未婚,他说还没有女朋友,天天和村里的老弱病残妇幼打交道,接触女孩子的机会更少了。和他一样的驻村干部,毅然舍去深圳优越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来到偏远的、人生地不熟的落后山村,为的是要干一番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也可以说他们是理想派、乐观派,但正是有了这些驻村干部日复一日的付出,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变化,才有了当地村民对帮扶工作的配合和感激。李燚到新兴村快3年了,他早已融入这里,开口就是“我们村、我们村”。这个来自安徽的小伙子,已能听懂客家话了,村里有多少留守儿童、有多少孤寡老人,都装在他的心里。
黄村长说,小李来后,我们村大变样了。村委办公楼修好了,休闲文化广场平整了,新兴小学墙体漏雨修缮了、墙体粉刷翻新了、电教室、图书室建设、公厕改造、风扇安装等校园改造工程及学习教学设施捐赠等项目一个接一个地开展。村里的道路比以前好多了,处处畅通有路灯。11个新建的垃圾池全面覆盖各居民聚集点;村民的饮水问题也改善了很多。赵屋段三面光水渠、虾公地灌排渠、罗兴水库等水利项目更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好事。总之,真金白银的帮扶,让新兴村村容村貌显著提升,民生福利方面的扶持力度也很大,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2年的人均2568元,增长至2013年的5483元,再到2014年的8216元,增幅分别为113.5%和50%,实现了经济收入上的跨越式发展,经济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扶贫成效明显。
扶贫“双到”,就是规划到人,责任到人。深圳市各级部门做到了感情到位、人员到位、财力到位、项目到位。除了实实在在的“输血”帮扶之外,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更是想方设法为当地经济“造血”。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深圳正在用自身的优势,教河源人钓鱼。
就拿新兴村来说,深圳市福田区投资70万元入股福和工业园配套服务项目,为村集体可持续发展和增收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以果树种植和走地鸡养殖为主导的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鼓励村民发展以皇帝柑和百香果为主的果树种植,提供资金帮助贫困户入股新兴村早禾田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搭乘合作社发展的快捷车;资金补助贫困户发展走地鸡养殖产业,实现了家家有养鸡,家家增创收的局面;每年开展农业技能和劳动技能培训,以技术推动贫困户脱贫。此外,帮扶单位正在着手开展农副产品的收购项目,助力贫困户增产增收。
深圳的帮扶,不仅促进了河源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思想观念的更新、管理制度的创新,更增强了河源人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在深圳真心诚意+真金白银的帮扶下,河源偏远的小山村,也实现了经济收入上的跨越式发展。河源是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客家地区,人文深厚、民风淳朴,客家人厚道热情、自强不息,善于合作、懂得感恩。深圳对口帮扶河源25年,彼此早已结下深厚的友谊,早已超越友情变为亲情,深圳河源一家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