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习近平在贵州遵义考察了曾经的贫困村花茂村,了解“精准扶贫”的情况。“扶贫”、“脱贫”是习近平就任以来离京考察的重点,小编梳理发现,十八大后习近平30次离京考察调研,其中至少10次考察行程涉及扶贫。
连续三年新年考察都选困难地区
“如能看到真贫就值了”。
贵州遵义枫香镇花茂村,是十八大后习近平考察的首个脱贫的“贫困村”。原名“荒茅田”的小村庄,因脱贫致富才改名“花茂村”,寓意花繁叶茂。
2013年元旦前夕,党的十八大之后仅一个多月,习近平赴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贫困村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考察,这里属于太行山特困区。习近平对当地干部说:“窥一斑知全豹,到这里就是要了解我国的真实贫困状态,如能看到真贫,从北京3个半小时的路程就值了!”
在这之后,习近平连续两年“新年访贫”。
2014年新年前夕,习近平到访中国最偏远地方之一的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鼓励当地乡亲迎难而上;2015年新年后不久,习近平再访云南,在考察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昭通市时表示,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习近平就任以来,已至少10次考察贫困地区。除了前面提到的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还有“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临夏,有地处武陵山连片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村,以及最偏远的贫困区之一的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从这些考察目的地不难看出,习近平“访贫”不仅覆盖的省份多,而且所到的贫困村类型多样。
习近平为何频繁访贫讲扶贫?
“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
为何要频繁到访贫困地区?这与习近平的执政理念密不可分。在探访贫困的第一站河北省阜平县,习近平就明确提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
今年1月,在扶贫任务繁重的云南省昭通市,习近平又再次强调,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了,时不我待,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
20天后,今年2月13日到16日,习近平回到他曾经插队7年的陕西延安,那里也是贫困地区。在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习近平对来自陕西、甘肃、宁夏的24位市县委书记强调:“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上述座谈会上,习近平也对县委书记坦言,自己为何经常讲扶贫的问题。他说:“对这个问题,我一直挂在心上,而且一直不放心,所以经常讲这个问题,目的就是推动各方面加紧工作。”
习近平如何为贫困地区支招?
“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
在探访扶贫的首站河北阜平,习近平提出扶贫开发工作的4项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这四项原则的核心内容,习近平在此后历次扶贫考察中多次强调。同时,他也多次强调扶贫要实,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空喊口号。
2013年11月,习近平在湖南湘西贫困地区考察时对当地干部说,“我们抓扶贫的时候,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扶贫攻坚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
习近平为湘西贫困地区的干部支招说: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在云南,习近平提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
在山东菏泽,习近平出主意说,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实现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习近平在历次扶贫考察中,都对贫困地区的干部提出要求。在甘肃,他要求各级干部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在湘西,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想方设法,把现实问题一件件解决,探索可复制的经验。在阜平顾家台村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敲打”干部们:“我非常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扶贫款项被截留和挪作他用。”
习近平的到访确实为上述贫困地区带来了变化。以革命老区阜平为例,习近平探访后,河北省成立“阜平扶贫攻坚领导小组”,省委副书记赵勇任组长,保定市市委书记、阜平县委书记亲自抓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另外,河北各方及相关扶贫机构为阜平提供年均3亿元的扶贫资金,这一数字是阜平过去20年全部扶贫资金总和的1.5倍。
(来源:《政知道》)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