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澳大利亚《经济观察者》
翻译:杨丽娅
中国的制造行业正面临威胁,来自东南亚和印度的低成本竞争者正在抢夺中国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想要挤进高端制造业又面临美国、德国和日本的抵制。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正处在两难之境。
中国目前已经丧失了成本优势。中国工人的平均成本是越南或者印尼工人的4倍,土地和其他设施的成本增幅也相当大。
广东省作为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地区,政府已经开始鼓励企业用机器人代替工人生产。中国财政部长楼继伟最近在清华大学的一个论坛上表示,中国已经是全球50%的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国。
中国继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之后,也在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进军。但是,中国面临着同高端技术拥有国的极其严峻的竞争。美国已经在总统奥巴马的主持下,宣布了一系列旨在振兴和增强美国高端制造业地位的措施。德国作为高端制造业的领军国,也发布了其工业4.0计划,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据估计,德国工业每年将投入400亿欧元进行产业链数字化。中国企业比如三一重工,现在正在收购德国企业以接触到先端技术。
鉴于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已经发布了其雄心勃勃的制造业战略,名为“中国制造2025”。这个战略是中国战略转型三部曲中的第一步。中国的战略转型旨在从低端商品制造者成为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者。新的战略强调创新、质量和可持续性。
国家发布的这份“中国制造2025”计划有两个引人争议的方面。第一是政府决定挑出10个优先行业给予支持。这些领域包括下一代信息通讯技术,机器人和高端医疗设备。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每两年出版一本绿皮书公布各个优先行业。中国工程科学院的100名专家帮助政府挑选出这十个行业。然而争议也就在于此,因为科技发展进化速度很快,想要找出未来发展行业的举动是徒劳的。一位学者表示,“就算1000名学者都不一定能保证可以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鉴于政府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性,即便只是一份未成定案的计划也会影响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方向。对此日本的前车之鉴就十分重要。日本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际贸易和工业部(MITI)在制定工业发展方向上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尽管有学者盛赞日本MITI在日本取得经济成功中的作用,但商业策略师Michael Porter认为日本官员经常出错。比如,日本官员曾经告诉本田的创始人本田宗一郎不要选择制造机动车,但是他坚持了下来并取得巨大成功。日本政府资助的高清电视项目最后成为了小型灾难,因为日本企业因此错过了数字化电视的先机。
第二个争议的方面是中国政府决心打造15个制造业创新中心,而且希望到2025年,创新中心达到40个。很多人认为政府偏离了问题核心,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推动改善商业环境,而不是建立研究和发展中心。
政府的支持者则用美国的例子来进行反驳。像美国这样标榜自由市场的国家,都有政府支持建立的工业研究计划。比如奥巴马政府宣布投资2.5亿美元在诺克斯维尔建立新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关注新的复合材料研究。
就像很多中国其他的争议话题一样,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下一阶段中国制造业发展中,政府究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实际上并没有正确的答案,美国或者德国也都以各种形式支持他们的产业。可能中国面临的问题是世界各国诸种发展模式中学习哪一个,吸收多少部分。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