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内蒙古:努力实现草原人民的“中国梦”

zhuantibaodao 2015-08-17 17:22:19 江 山/文 总第285期 放大 缩小

蓝蓝的天空,绿色的草原,雪白的羊群,醉人的奶茶,飘香的手把肉,悠扬的马头琴……

经济发展,牧民受惠

2010年年底,包头市达茂旗百灵庙镇解放街原黄金公司院内近150平方米的车库,迎来了新主人。

35岁的巴彦尔吉呼龙,在政府补贴5万元的情况下,自己拿出18万元,成为这座车库的拥有者。从那时候开始,巴彦尔吉呼龙开始了新的创业之路,生产和经营蒙古族手工艺品、传统家具和蒙古包。

“禁牧前,我家的牧场就有1万多亩,还有300多只羊。每年纯收入只有十二三万元。”巴彦尔吉呼龙说。“现在制作大蒙古包,一个大约售价要4.5万元,制作周期3个月左右,完全采用传统工艺手工打造。每年下来,大约能有十七八万的纯收入。”

包头市达茂旗境内共有1.66万平方公里天然草牧场和120万亩耕地。“踩着沙丘上房顶”是过去生态恶化的生动写照。从2008年开始,达茂旗在全境范围内实施为期10年的阶段性全面禁牧。

“广大牧民服从国家需要,毅然离开世代居住的草原,搬迁进城,政府要最大限度保障农牧民增收致富。做蒙古包、民族工艺品,这种转型的发展,把边缘化的民族文化继承下来了,把文化变成了资本,赚钱了。”达茂旗党委书记伏瑞峰说。

住在阿嘎如泰嘎查牧民新村的67岁的沙布盖老人一家,也是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之一。禁牧之前,沙布盖一家8口人经营5000多亩的草场,年均收入三四万元。禁牧后,老人在镇上开了一家牧家乐,做一点小生意,每年政府还给他6000元的草场补贴。“加上每个月的养老金,一年收入近10万元。”沙布盖老人乐得合不拢嘴来。

阿嘎如泰苏木党委书记杨军介绍说,“在阿嘎如泰嘎查,目前已经有90户牧民住进了两层别墅,大的有236平方米,小的也有196平方米。冬天政府免费提供一吨煤,保证温暖过冬。像沙布盖老人这样的牧民还有很多,他们开办蒙古族特色牧家乐,经营各种生意,收入比放牧时能高出好多倍。”

内蒙古自治区推出了改善农村牧区公共服务的“十个全覆盖”工程。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14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投入216亿元,完成了3495个嘎查村建设,发放过冬取暖补贴20.2亿元,惠及336.7万农牧户,所有零就业家庭实现了动态清零。

文化繁荣,风景亮丽

今年51岁的牧民苏雅拉图,2003年开始经营蒙古族特色牧家乐,到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餐饮、博物馆、图书室等9个蒙古包的牧家乐,规模在当地首屈一指。每年,到苏雅拉图牧家乐参观、游玩的人数都在三五万人,可以给苏雅拉图一家带来15万元左右的年收入。

乌审旗位于鄂尔多斯西南部,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不足10人。2006年,乌审旗13个苏木镇文化站合并为6个,服务距离拉大。“为推动农村牧区文化建设,乌审旗创造性地在各苏木镇、嘎查村组建文化‘独贵龙’,发挥文化户、文化艺人、民间文艺人才的作用。”乌审旗文化局局长萨仁达来说。

2009年,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西里嘎查的阿拉腾毕力格个人投资80多万元,建起了总面积达130平方米的毕力贡仓蒙古文书馆,馆藏各类蒙文书籍3000余册,文化名人画像、珍贵文人手稿等200余件,年接待游客、读者3400多人次。

文化户和文化“独贵龙”是乌审旗特有的文化现象,乌审旗目前共有基础文化户6566户,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领下,文化户这一基层“文化之根”被激活,改变了农牧民“闲下来就不知道干什么”的业余生活。

“乌审旗建设家庭文化户和文化‘独贵龙’,只是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以发展民族文化为支撑点,各民族共同守护和创新发展优秀民族文化,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一个缩影。”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曦说。

抚今追昔,内蒙古草原牧区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