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冯其庸作为红学专家的大名,2008年4月26日上午,我在国家图书馆参加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很高兴地听到了冯其庸对《红楼梦》的讲解。他说道,曹雪芹的祖籍应为辽阳,而不是许多人认为的丰润。为了证明自己的论断,他还曾数次亲赴辽宁,考察那里发现的碑刻。
讲座结束时,我立即拿着冯其庸的《解梦集》请他签名。回家后,我细看《解梦集》,读到了冯其庸考察碑文的相关内容。他在接到碑刻相关消息后,立即赶到辽阳,查看原碑,并拍下照片。此后不久,又发现一碑,冯其庸再次来到辽阳,验证了新碑残存文字中的曹雪芹先祖姓名。验碑完毕后,他得知另一所小学还有一块直立的大碑。于是他又来到小学,借用学生的课桌,站在课桌上,仔细看着碑文,确认碑上人物也有曹雪芹的同族先人。
这段叙述,增加了我对文史考据工作的了解,使我对冯其庸为求学问真谛、不辞辛劳亲临现场的严谨态度深深佩服。
2009年2月26日,我在潘惠忠将军的陪同下,来到北京通州区的芳草园,经紫砂陶瓷艺术家高振宇引见,拜访了冯其庸。
冯其庸的居处仿佛一间艺术博物馆,摆满了古董文物、书籍字画。冯其庸是饱学之士,他屋中之物,可以说无一物没有来历。如“瓜饭楼”题匾,是刘海粟94岁时题写的;“宽堂”二字,是文化老人朱屺瞻题写的。我们还欣赏了一把高振宇烧制的紫砂壶。壶身上是冯其庸手书的自作诗:
老去种瓜只自痴,
枝枝叶叶尽相思。
瓜红叶老人何在,
六十年前乞食时。
这首诗写的是冯其庸幼时家贫,以南瓜为饭,至老仍不能忘却。冯其庸的诗作手迹是由紫砂大师徐秀棠以铁刀代笔刻上去的。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冯其庸告诉我,他也曾经是解放军。1949年,冯其庸的家乡江苏无锡解放时,冯其庸就参了军。后来部队要向大西南进军,把他留下来教书。一年后,由于地方工作的需要,冯其庸才离开部队。在治学方面,冯其庸不但精研《红楼梦》,是公认的红学大家,而且对古代文学、文化艺术以及西部历史文化的研究也为世公认,他的书画与摄影作品亦独具风格,是一个功力精湛、学问广博的大学者。直到80多岁高龄时,冯其庸还亲自到罗布泊、楼兰考察。
临别时,冯其庸又为我带去一本《解梦集》签名盖章,还将最新的《瓜饭集》签名盖章赠送给我。冯其庸以“瓜饭楼”为斋名,目的就是为了不忘自己的贫苦出身。他说:“我是耕地出身,现在还是个农民。”
熊光楷 上将,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等院校的兼职教授。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