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培育“一品”
“一品”做响“一店”
“一店”致富“一片”
“互联网+”正处风口,既有挑战,也吹来了机遇。农业大市江苏宿迁,创造性地将特色产品生产与农村电商嫁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店”的“宿迁模式”,促进“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找到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金钥匙”。
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说,“一村一品一店”就是以村为单位,从自身优势、资源禀赋出发,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指导帮助更多老百姓开展网络创业,让他们不出村就能“买全国、卖全国”。以“一村”培育“一品”,以“一品”做响“一店”,以“一店”致富“一片”,农村电商成为强农、惠农、利农、便农的新平台。
数据为证,目前该市拥有全国“淘宝村”4个、省级“电商村”6个。仅今年上半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78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销售实现13.5亿元,增长50.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6605元,增长9.9%。
“鼠标”助力农业
田野生金吐银
盛夏时节,走进宿豫区曹集乡农民网络创业一条街,只见10多家网店的店主正在打包装货,线上线下一派繁忙。地方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分门别类,形成了一套差异化的经营模式,几乎每家网店都经营着与别家不同的一种或几种商品,大家互不干扰,甚至互相推介生意。曹集乡副乡长丁慧介绍,这里每天有近万件的各类商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预计今年的销售额将超过8000万元。
“县域有特色、乡村有特品”,宿迁的“一村一品一店”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沭阳县新河镇花木网店总数已经发展到4500多家,年销售额近6.3亿元,从业人员1.8万人;宿城区耿车镇大众村全村900多户,有1/3在网上卖家具,年销售额2.6亿元……
“一店”的优质货源来源于“一品”, 宿迁农村电商的“特色”有着健全的产业体系做后盾。该市围绕“优质水产、花卉苗木、健康畜禽、绿色果蔬”四大板块,分类实施产业标准化改造,创建了洪泽湖、成子湖、骆马湖“三湖湖鲜”生态品牌,沭阳县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花木基地,正在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全市共有农产品网店2.8万个,“触网”农产品4600种。
“一品”的内涵:其一是产品,其二是品牌。《宿迁市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2014—2016年)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发力,通过统一生产标准、产品商标、地域标识,培育了一大批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以及省级名牌农产品。
目前,全市建成500亩以上有机农产品基地3个,“三品”认证农产品765个,创建国家驰名商标2个,著名商标35个,省级名牌产品4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
打造宿迁特色的线上农产品,市级财政不吝重金,用于农产品品牌培育,支持品牌农产品利用网络拓展线上销售份额。力争年内所有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商标)全部实现网上销售,力争网上销售额占比达到50%以上。
政府鼎力扶持
点燃网创激情
2014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施俊山,回到老家宿迁市宿豫区新庄镇朱瓦村,承包了2000亩荷塘,开发了莲藕汁、藕粉茶等产品。“市场行情好时就卖鲜藕,行情不好就做深加工,荷园本身还做农家乐,守着家门口能赚大钱。”
施俊山介绍,今年初成立的宿迁杉荷园农产品有限公司,已成功入驻京东和淘宝,并注册“杉荷园”商标,开设杉荷园农产品专营店,目前在网上销售有新鲜莲藕、莲藕汁、莲藕粉、荷叶茶,水煮莲藕、糯米香藕等10余种农产品。
如今,在优越的扶持政策引导下,开网店成为宿迁新风尚,一大批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和大学生村官等群体挑起了大梁。为鼓励青年人返乡务农创业和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创业,该市出台了青年人才务农创业券制度,极大改善了农业从业人员结构。
新型经营主体也是电商的生力军,一大批企业和合作社以“订单农业”形式与农户合作,进行统一收购、加工、包装并上网销售,带动了百姓致富。大学生村官、宿豫区大兴镇周马村村委会主任周财政于2012年创办宿迁市羚之木家具有限公司,并开设了网店,为近20名低收入农户提供就业岗位,去年实现网络销售300多万元。
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市网络创业及相关产业已带动4.4万低收入人口就业,实现增收1.6亿元。
建场地、给资金、送服务,在政策服务上,宿迁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不遗余力。在人力资源市场和就业服务机构开设网络创业“绿色通道”,建立专业经办、委托代办、专人帮办等制度,提供“一条龙”服务。在技术培训上,全市组织实施网络创业“百千万”培训计划,今年以来已组织网络创业培训1.2万人次。在资金扶持上,去年市、县发放的补贴资金就超过1000万元,加上其他扶持资金,财政投入1.6亿元。
“孵化基地第一年免费提供500平方米场地,还有资金扶持、导师辅导……这些都是‘雪中送炭’!”宿城区青年刘朗入驻当地孵化基地,设计、生产玩具熊,上天猫旗舰店销售。头一年,他的“想念熊”快速成长,销售100多万元。
宿迁市委书记魏国强说,发展电子商务不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专利。作为后发地区,宿迁将电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把电子商务发展和实体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在三年内,在电商基础设施方面与苏南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近两年,宿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网络创业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产品营销”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等政策文件,条条都是“干货”、“真金”。
农业生产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网络创业人员开展农产品电商业务销售本地农产品,年实现销售额达到10万元(以实际开票计算)以上的,按其营业额的1%给予扶持,最高不超过10万元;销售农三品(有机、绿色、无公害)的扶持比例提高到1.5%,最高不超过20万元;对在乡镇(村居)设立配送中心的快递物流企业,按其年配送农产品出票业务,给予每笔0.1元补助,每户企业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5万元……
电商下乡升温
农产品进城提速
“过去群众都为农产品销售发愁,如今村里有了网店,优质大米、草鸡蛋、面粉等土特产销售变得紧俏了,仅春节前后一个月,销售额就突破了10万元。”提起村里的京东农村电商合作点,宿迁市宿豫区来龙镇光明村大学生村官曹鑫高兴地说。
原来,宿豫区依托京东集团建成京东农村电商项目合作点163个,实现京东农村电商合作点村(居)全覆盖。泗洪县则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年内新建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100个以上;苏宁集团在泗阳县建立苏宁农村电商孵化平台,上线了全国首家县级地方特色馆“泗阳馆”。
以京东、淘宝、苏宁等第三方电商平台为主导,宿迁构筑了农村电商平台的“塔尖”。京东在宿迁建立了信息科技园、淮海经济区物流仓配中心,最大可支撑京东商城日单1000万的巨大体量。已上线运营的京东商城宿迁馆,上线宿迁特色产品2200多种。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舞台搭建上,宿迁着力打造“三大平台”—— 第三方电商平台、区域性农产品平台、农产品专业平台,实现农业与电商的紧密结合和无缝衔接,解决好“怎么卖”的问题。
以区域性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为重点,打造金字塔“塔身”。市级重点打造的“宿迁农三品”网作为区域性龙头,叫响“指尖上的放心菜场”,试运营1个多月以来,网站已正式入驻企业136家,上线农产品品种249种。县区级平台可谓多点开花,“苏宁易购泗阳馆”、“缤纷泗洪”、“豫见精彩”等成为各地农产品的网上橱窗。
“我们起初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建立了‘梨园湾’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目前仅梨汁产品每月销售额就有两万多元。”宿豫区顺河街道林苗圃居委会党支部副书记岳章元介绍说,依托深加工和网络销售,百姓可增收三成以上。
以农产品专业平台为“塔基”,宿迁各县(区)发动专业大户、大学生村官等创建地方的农产品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宿豫区的“亲耕田”、沭阳县的“苗木汇”、泗洪县的“纳爱丽”特产商城等,已成为拓展农产品市场的有益补充。如今,市、县、乡三级平台联动的格局已经形成,为“一村一品一店”这艘电商航母提供了浩瀚的蓝海。
7月中旬,江苏省专门在宿迁召开会议,总结推广其“一村一品一店”经验。江苏省委常委、副省长徐鸣认为,宿迁市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店”的做法,顺应了新常态下促进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把握了现代流通业的新特点,切合了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新变化,找到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
(宿迁市委宣传部供稿)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