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国《华盛顿邮报》
翻译:杨丽娅
面对着国内经济放缓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企业对于拓展海外市场的渴望前所未有。但当他们冲向海外时,他们首先就因为“不听话”的工会、当地法律和媒体舆论而疲于应对。不仅如此,很多时候由于对多党政治不熟悉,以及应对公众舆论的能力不足,导致企业进展不顺。
当在海外的民主体制下开拓市场时,很多中国企业都经历过文化冲击。原先在国内,政治关系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法律条文很容易绕过;现在他们发现国外没那么简单。从美国到亚洲,中国企业有一连串的抱怨,并且走了很多弯路。就算在小小的柬埔寨,中国企业纵然已经成为当地服装业巨头,还是能听见他们诉苦。
何恩家(音译)是柬埔寨中国纺织业商会的主席,他说,“所有工会都是一个德行,他们都没良心。过去两年,柬埔寨的情况已经变了。原先工厂主可以雇佣警察来镇压罢工工人。但是现在已经不可能。在西方媒体的帮助下,反对党势力不断增强。”
从一些指标来看,去年是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外国投资额的一年。但在国外,公众往往要求更高的透明度,法院对执行环境保护和劳工法也更加严格,这对很多中国企业来说是头一次碰到,需要适应的东西太多。这就好比20多年前外国企业进入中国时所面临的挑战一样。
纽约一家经济咨询公司Rhodium Group的分析师Thilo Hanemann说,“如果你观察过当时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的状况,就能了解这个适应过程有多艰难。中国企业现在也在经历一样的事情,但对他们来讲可能更复杂。中国企业成长起来的监管环境同海外完全不同。”
资本外流让央行稳定汇率的代价大大增加。8月中出人意料的人民币贬值将推高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成本,但如果投资者认为人民币将进一步贬值,那可能目前就会有大量资金投资海外,以免成本进一步增加。
已经有一些国有企业抢占先机,比如和基础资源相关的企业,这些资源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来说是必需品。建筑企业也随着政府投资海外而向海外进军,在亚洲、非洲等地兴建项目。随着对外投资限制放宽,私有企业也向人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转移,IT企业也走出海外抢占新市场。
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直接对外投资增长14%,达到1030亿美元。如果加上第三方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首次超过外国直接对中国投资。
尽管数据并不尽然可信,但这仍对中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不管怎样,中国急速扩张海外也不应当被视为中国要“占领全球市场”。Thilo Hanemann说,“这不是强势的信号,反而是中国经济疲软的信号。”国企,中国企业可以轻易在国内获得丰厚利润,他们忽视了全球价值链,并没有积累多少海外发展经验。但随着中国经济放缓,钢铁、水泥行业产能过剩,以及制造成本上升,企业不得不进行多元化以求生存。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番风顺。实际上有无数代价颇高的惨痛案例。在美国,中国企业正面临数千亿美元的索赔案件。因为在卡特里娜飓风之后,有很多重建房屋采用了从中国进口的干式墙,现在这些墙壁被控有质量问题,会散发有毒气体和腐蚀电器设备。同样陷入官司的还有中航工业,被指控在同合资伙伴发展风力发电的协议上存在欺诈。在波兰,中国海外能源集团曾经中标修建2012年欧洲杯高速公路项目,但之后由于未能遵守当地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等因素而告吹。
在全球,中国企业面临着他国政治上的抵制压力。因为很多企业往往是将中国工人送往他国工作,而不是给当地创造就业机会;而且有时候还曝出虐待当地工人的新闻。
当然还有文化上的差异。比如中国管理者抱怨当地工人不如中国人勤劳,可中国人拼命工作的态度并不一定能成功换来生产力提高。在柬埔寨,据当地媒体报道,中国一名建筑工地经理由于经常指责工人懒惰,最后被工人在夜间用斧头砍死。
中国企业能从这些失败经验中汲取多少教训?现在还很难说。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