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海/文
(中央党校学习时报社副编审)
一些媒体调查显示,当前,社会上幸福感最强和最受追捧的职业都是公务员。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你懂的”原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份职业的超稳定性。而这种超稳定性又部分地体现了干部职级变化的两种处境:“上难,下更难”。从某种意义上说,“上难”是干部群体和市场化机制下所有职业者都必须面对的困境,而“下难”相对于其他社会化行业来说,则是特殊的福利和待遇,也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之一。
干部多年来的“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严重损害了干部队伍的活力,使得不正、不为、乱为现象成为体制内的顽疾,广受诟病。从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的目的出发,前不久,中央出台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该规定明确指出要“推进干部能上能下,重点是解决能下问题”,加大领导干部问责力度,进一步规范并明确了不适宜干部“下”的“9+1”种情形、职位调整必须严格经过的5个程序、“下”的6种渠道以及为确保规定落实,对党委和组织的“三管三严”要求。可以预见,这份充满务实特色的规定将对强化干部的约束机制,激活干部队伍活力,治理庸政懒政发挥重要作用。
制度开路固然有效,但如果能从人的思想深处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使一些干部真正放下“只能上、不能下”的思想包袱,就会更助力于干部队伍形成“能上能下”“人尽其才”的局面。
为什么“下难”,“难”在哪里
“在县委大院工作,最后连科级都混不到,实在是很丢面子的事”,这是网上一个基层公务员的吐槽,也反映出了当前某些干部普遍的“心声”。诸此类推,在省市委工作,混不到处级;在部级单位工作,混不到司局……都是令人心有不甘的事情。一些省份的干部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升职是影响干部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原因。这些现象表明,一些干部把做官做为人生第一追求,做事倒在其次。一旦跻身于体制内,目标就是做更大的官,对“上”充满激情,而无论如何难以接受“下”的现实。
一直以来,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组织部门始终致力于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任人唯贤的原则,以形成能上能下的机制。但是由于在从前出台的诸多干部管理法规相关规定中,大原则、方向性的定调比较多,而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相对少,致使在现实中难以真正落实到位。对干部的考核问责往往流于形式,“好人主义”泛滥,一方面导致干部“能上能下”的规定成为一纸空文,一方面为跑官要官打开了方便之门。多年来,干部除因违法犯罪被查办,鲜有因办事不力、行政失误而引咎辞职,更别提政绩考核不过关而调整降职。
因此可见,干部“能下”难,主要难在两点,一是干部从政观念上的误区,官本位思想作祟;二是干部选拔任用法规不够完善,在执行中容易“卡壳”。
优化从政生态,为“下难”
清除思想障碍
选拔任用什么样的干部,以及干部从政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是从政生态的重要体现。“官场”生态不良,潜规则盛行,自然会对干部“难下”现象提供负能量,而优化从政生态,则能够有效促进干部“能下”认知思想形成。
良好的政治生态,需要制度建设的合力才能促成。这个合力主要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任何社会弊病都需要标本兼治。一方面是针对“标”,即从问题本身入手,进行治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以重视,对干部选拔任用、干部问责、干部档案管理等方面更加严格要求,努力提高干部队伍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这次《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能下”的具体措施和约束力。实践证明,严格的程序和考核问责是关键所在,今后,应更加重视这方面的推进,堵塞制度漏洞,完善管理机制,加强组织部门和社会的监督,为能上能下建立科学的、公正的评价机制和渠道,让群众认可、政绩突出、组织认可的人“上”,让不正、不为、乱为、不适合领导岗位的人“下”,上者名至实归,下者心服口服。
另一方面是针对“本”,改革和完善大的规则和制度能够更有效地为干部“能下”提供社会环境和基础。当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完整地展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保障。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良好的政治生态就会建立起来。把附加在领导干部身上不应有的特权、待遇及光环剥离下来,一些干部的从政心态就会回归理性和本真,这个“关键少数”的从政理想就会更纯粹,也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建设的引领作用。人生的追求和选择多样化了,干部的“能下”还会成为难题吗?
以党性修养和法治思维清除“下难”思想病根
当前有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腐败官员,还是懒政官员,为自己行为提供的托词都是制度问题,或者指责法非良法,或者指责制度漏洞,使自己身不由己。但是制度的完善永远是相对的,而且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说一定要等待制度完善了,再规规矩矩做官,再为群众踏踏实实办事,这样的说法实在是荒谬至极。这样的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原则哪里去了,政治素养哪里去了。
近些年,一些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开始重视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当前处于社会转轨时期,社会的迅猛发展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适应社会和转型升级的压力。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但是领导干部的压力有多少是真正来源于政绩考核,又有多少来源于能力危机呢,实事求是地说,很大比重是仕途的烦恼所致。关注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必要的,但是也要看到,一些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于党性意识不强、权力观存在偏差。
从民族、国家的发展建设历程来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对推动社会的进步是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党性修养和现代化思维,不然,何以保持党的先进性。近年来,党管干部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培养党性修养和法治思维。培养党性修养就是要使干部通过理论学习和党性锻炼,树立党的宗旨意识、党的纪律意识。真正从内心深处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确对待利益、权力和个人得失,真正发挥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这种观念如果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会正确对待个人在职务上的升迁问题,这种思想要远远高于传统社会士大夫“入庙堂,处江湖”,淡薄名利的个人荣辱观,也高于现在一些干部所讲的修身养性的所谓“平常心”。
法治思维是干部现代化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点提出提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性、权责对等性思维,其特点是尊重宪法和法律,摒弃特权、尊重程序、依法办事。可有法不依、是非颠倒是具备法治思维素养的人所不能容忍的。
有一则寓言,讲一匹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驴问:兄弟,是不是很辛苦啊?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这则寓言传递出这样一种信息,成就一番事业,当然须付出艰辛与劳动。而只图混日子得实惠,日子其实也并不好过。如今,面对信息化大数据时代,逐步完善的市场经济,阳光政务、权力约束是必然趋势。若是没有理想抱负,只务虚不务实,投机钻营、争权夺利,个性丧失人格猥琐,其实也身心憔悴,还不如志存高远,在大时代面前勇于应对机遇和挑战,努力作为,让辛苦和汗水也有得其所。具备领导才能,政绩优秀升职是理所当然。如果不适应,就重新调整人生定位,该下则下,以对社会对自身负责任的态度,投身于爱而适合的职业,只要勤奋创业、努力奉献,结果必是殊途同归,一样体面、一样风光,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做出的贡献不一定比官员小。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