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教育扶贫在扶贫攻坚中更具有根本性

tebiebaodao 2015-09-21 11:23:57 总第289期 放大 缩小

李国祥/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专项督导办法》,这是进一步落实政府主体责任,通过建立评价、激励、问责机制,推动地方政府履行责任,监督经费保障和义务教育教学及其必要生活设施建设等落实情况,着力提高贫困地区教学质量,切实推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加快发展的有力措施。

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

基本条件具有重要经济社会意义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问题。2013年12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经国务院同意,12月3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根据这个意见,并针对各地在改善贫困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过程中出现的办学标准、项目规划编制、审批进度、资金到位、落实公开公示等方面的问题,教育部于2015年5月11日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8月19日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专项督导办法,目的仍然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工作。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前,全国有40%的义务教育学校、4700多万学生分布在贫困地区,涉及到1100多个贫困县。实践表明,教育扶贫在扶贫攻坚中更具有根本性,在减贫脱贫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治贫先治愚。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有赖于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一个贫困家庭培养出来一个大学生,就可以让这个家庭彻底摆脱贫困。

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观念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地方,义务教育也强调择优发展,过分地打造“重点校”和“豪华校”,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和资金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导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等义务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资金缺乏,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不足,村小学和教学点运转比较困难,教师队伍无法满足教育扶贫要求,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辍学率相对较高,是中国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改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落后状况。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让贫困家庭孩子输在成长的起跑线上,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强有力措施,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之策。

尽快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

学校办学基本设施设备等

条件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为了改变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状况,实施了多项重大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使农村学校校舍面积明显增加,危房面积大幅度减少,义务教育学校仪器设备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投入不足,一些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校舍维护和建设仍然比较困难,有些学校还有危房,有的教室窗户无玻璃,有的课桌椅残缺不全。贫困地区提供义务教育的很多学校连实验室都没有,物理、化学试验器材也很缺乏,很多学校没有运动场,更谈不上标准的运动场。贫困地区中小学缺乏教学设施和条件,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还比较恶劣,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大多地处边远,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存在着与城镇和经济发达地方不一样的特殊困难。寄宿制是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贫困地区有的学校,寄宿学生仍然睡“大通铺”,难以做到每个学生1个床位。发展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必需给一些学生提供寄宿条件。

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要特别注重向薄弱学校倾斜。通过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的建设,使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床位、厕所、食堂、饮水等生活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重点满足留守儿童学习和寄宿的基本需要。

办好贫困地区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

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历史欠账较多。农业税时代,实行农村义务教育农民办。由于贫困地区农民生计有时都难以解决,地方政府的财力十分有限,难以维持,农村义务教育的日常经费都难以保证,拖欠教师工资比较普遍,根本谈不上学校建设和教学条件的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经费和建设问题则更加突出。

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国家加大了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设,虽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难题,但是很多地方启动了中小学学校的布局的大调整。贫困地区人口居住相对分散,撤村并点将很多生源较少的小学撤并,贫困地区小学适龄儿童上学的难题不断显现。一些边远贫困地区地貌复杂,交通不便,与外界交流较少,特别是很多贫困地区由于缺乏就业机会,父母长期外出打工,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不及城镇和经济相对发达地方,造成小学适龄儿童要么无法就近上学,要么到寄宿制学校上学的条件不具备。

由于义务教育对于阻断贫困世代相传具有决定性影响。如何让每个小学适龄儿童都有学上,避免文盲限制个人一生的发展,必须考虑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地区人口相对稀少和交通不便等实际难题,按照人口分布状况在合理规划的前提下保留必要的农村小学,即使由于上学儿童过少而不具备设立学校的条件,也必须考虑设立教学点,让适龄儿童能够接受义务教育。

配备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加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由于贫困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师资力量总体不足,合格的师范毕业生愿意到贫困地区从教的数量相对较少,到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更少,在编的合格教师,特别是优秀的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流向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从教,进一步加剧贫困地区专任教师紧缺。一些贫困地区学校为一师一班,甚至有些村小学的一位教师肩负几个班的教学工作,教师工作量十分繁重。由于贫困地区教师来源少,代课教师比较普遍,导致教师总体素质不高,老龄化严重,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方法落后,知识结构不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贫困地区教师的工作环境艰苦、教学压力较大,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激励。要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待遇,促进城乡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完善教师培养模式,对在贫困地区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职称评定实行倾斜政策,让好教师能够到贫困地区安心教学。

总之,要重点保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和师生生活基本条件,满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基本办学需要。在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同时,还要尽快解决贫困地区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目前,受到城镇化和大量贫困农村人口迁移等因素影响,有些贫困地区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学生数量少,但仍然需要保留。另一方面,贫困地区有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城镇学校班级学生过多问题也很突出。在提供义务教育的学校中,贫困地区有近15%的小学和近40%的初中是大班额的。班额过大,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还有安全隐患。

教育信息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加快知识传播、扩大资源覆盖、降低办学成本,对解决贫困地区学校的特殊困难、缩小教育发展差距、满足学生多样需求具有独特优势,需要加快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信息化步伐。

贫困地区往往也是劳动力输出地区,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出现学习、心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特别的关爱。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