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森/文 (国家行政学院)
细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从会议确立的未来五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来看,最核心的字眼是“发展”,发展成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全部内容,是本届中央深刻分析和把握中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下国内外形势和环境后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概括起来说,这个关键时期的五年规划,充分体现了新一届中央在中国迈上现代化进程更高阶段时的“发展新思维”。
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
五中全会的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为什么这么说?五中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即中国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下的新形势,依然强调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判断是十分清醒也是十分必要的。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大环境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还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世界经济还尚未恢复元气,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的地位不断夯实。就此可以判断,未来五年中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尽管这一战略机遇期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其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全球经济需要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世界要求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压舱石”。
从现实来看,中国依然是世界上第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实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期。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还面临结构转型时期的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只有“坚持发展”不动摇,才能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只有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战略机遇期,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
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目标来看,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完成中国现行标准下近7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实现“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也只能继续靠“坚持发展”。
但怎么实现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艰苦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这次五中全会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充分把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全面概括了针对现实、面向未来的“发展新理念”。全会强调指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个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在党的报告中对“发展”内涵做出的最全面、最深刻的一次概括,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支撑。
正如《人民日报》任仲平文章所指出的,这样的发展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它“实实在在、没有水分”,注重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不仅讲速度讲效益,更注重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的最佳平衡,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这样的发展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是“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让更多人共享发展成果的发展。
五中全会就此强调,树立五个发展理念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可以说,这正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新思维”。
有了这样的“发展新思维”,不仅会破解中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也会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创新改革发展新路径
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需要走出发展的新路径。新的发展路径是什么?五中全会继续坚持了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将“创新”和“改革”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和“改革”将作为两个重要发展路径,贯穿于“十三五”规划实施落实的始终。
全会首要强调的发展,就是“坚持创新发展”,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全会对新形势下的“创新”也作出了系统的概括和路径指向。总体上说,创新是包涵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具体来说,未来五年的发展基点必须放在发展动力、发展空间、发展战略、发展体制等的创新上,要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路径、创新的体制,来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发展新体制,其中的关键又是“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这一系列创新又必须融于改革之中。实现创新发展必须破解任何束缚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我们注意到,虽然这次五中全会没有直接谈改革问题,是因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十三五”规划已经将改革深深蕴含在新规划任务和实施的方方面面。比如,构建发展新体制,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和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方式;必须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从而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
再比如,培育发展新动力和拓展发展新空间,必须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清除任何形式的行政壁垒、区域封闭和市场分割,让各种生产要素充分流动起来,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
还比如,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要能够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要有助于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要有利于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等等。
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助改革,也将成为这个五年规划实施进程中的鲜明特色。
精准部署发展新任务
细读五中全会公报,作为“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提纲挈领。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规划充盈着大量的新词汇,比如、新格局、新的行动计划,新空间、新战略,等等。这不只是一些用词的变化,而是要切实贯彻到未来五年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大领域之中,成为人民可以感受得到、能够获得的实实在在的现代化发展成果。从这五年规划的任务和战略布局来看,充分体现了适应、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新特点,具有重点施力、精准布局的特点,根本上就是顺应全会提出的“破解中国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目标方向”的新要求。这些新任务新要求的第一次提出,不仅务实求真,也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针对性和紧迫性。
在部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任务上,“十三五”关键是实现两个“中高”即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建议》为此强调,要“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要“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要“构建产业新体系,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
在推进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任务上,《建议》提出,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要“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特别是“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等。
在促进开放发展的任务上,要顺应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通过“十三五”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在促进共享发展的任务上,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为此,在关乎民生的教育、医疗、就业、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公平分配上,切实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尤其是面对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的形势,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既体现了“十三五”规划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人民主体地位原则,也适应了中国现代化发展进入更高阶段必须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客观要求。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