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国 彭博社
翻译:杨丽娅
人民币即将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基础货币之一,以及利率自由化,标志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的“长征”迎来最辉煌的时候——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国营农场度过寒冬,一路走到在三个部门间掌舵,推动国家金融改革。
周小川是20国央行行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位,长期以来一直负责顶住人民币汇率同美元挂钩,同时推动人民币全球化。这位央行行长在国务院最终决定政策的体制之下,一直在推动解除对人民币出入境流动的限制。
在利率连降6次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银行可以支付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这一制度不利于储户同时也助推了几十年来的贷款投资驱动模式。现在,人民币有望进入全球货币大联盟,同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一道组成国际货币金组织中特别提款权(SDR)的储备货币。
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员Jukka Pihlman说,“人民币这一地位的达成背后,周小川行长自然是很重要的支持力量,同时这也印证了他是中国最伟大的改革者之一。但是我们应当记住,改革进行到这一步,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做到。这确实是中国政府集体的努力。”
由于缺乏美国和欧洲那样的央行政策自主权,这位67岁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制定政策时,必须给那些级别比自己高的决策者明确的理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的时候让周小川继续留任央行行长,相当于暗示对他的支持和信心。因为通常,国家干部在65岁时就应当退休。当然,也有猜测认为周小川未来将会被替换。
周小川追求利率市场化的愿景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当时他作为合著者写了一份报告,描绘了一个央行系统,其运用利率作为“间接工具”进行经济调控。2013年7月,他取消了金融机构对于贷款利率的最低限制,让银行有更多自主权制定利率。废除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意味着银行现在可以自主决定存款利率,尽管还是会受到央行的影响。
TCW集团基金经理David Loevinger说,“作为一个政治家,周小川成功地将人民币国际化打包进了民族主义,并卖给他的‘老板’。这将可以让他利用加入SDR,来推动他的金融改革方案。”这些举措是央行更大转变的一部分——从严格管控流动性的体系走向由资本价格决定流动性。
周小川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样非一日之念,而是源自2005年人民币结束同美元挂钩之时。在金融危机时期,周小川抛出“超主权”储备货币的概念,来减少世界对于美元的依赖。虽然这一提议最终失败,周小川和他的盟友又开始推动人民币进入SDR。
当然,在短期内,周小川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经济危机。目前从通货膨胀到工业产出下降以及贷款下降,都显示出他今年的货币宽松政策并未有效刺激经济。这意味着变着花样刺激经济保持短期增长的同时,也要推动改革确保长期的经济繁荣。重要的是,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承诺,或许可以支撑中国继续进行结构性改革。
经济学家Louis Kuijs说,“在中国,人民币的这一成功,将被看做周小川这样的金融改革者的成功,因而能够加强支持他们进行改革的力量。只要这些改革审慎实施,那么中国经济和金融系统的远景应当是良好的。”
目前,获得储备货币地位仍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董事局的批准,如果通过,将在2016年晚些时候开始实施。
作为中国共产党老党员的后代,周小川曾经在黑龙江的生产建设兵团度过4年岁月。之后,从自动化专业毕业之后,周小川在1980年代到1990年代担任过多个政府和银行职位,在朱镕基之后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实际上,一些研究学者认为,正是朱镕基提拔了这位“自由改革者”。目前,周小川的任期已经跨越了朱镕基、温家宝和李克强三届国务院总理。北京大学经济学家陆丰(音译)说,“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一下,周小川仍然在岗位上完成其使命。他是个名副其实的改革者。”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