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长白山的丰富物产,尽享中药资源的天然之优势,人参、鹿茸、各种菌类、中草药等品种多样、品质优良,让吉林省享有“北药基地”之美誉。2014年,全省医药健康产业经济规模达到3230.3亿元。全省医药工业总量居全国第5位,中药产业优势尤为突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余年居全国首位。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吉林省医药健康工业独领风骚,保持着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吉药现象”。
吉林省支柱产业由“三足鼎立”而成“四柱并举”,由中药强省向综合性医药大省转变、医药产业大省向医药创新大省转变、医药生产大省向医药物流大省转变、国内重要医药基地向国际知名医药基地转变的美好愿景,正悄然成为现实。
声名远播 中药产业快速集聚
长白山区是中国三大“中药材基因库”之一,也是“东北三宝”的主产区。坐拥优异的资源禀赋,吉林省发展中药产业如鱼得水。中药工业主要指标连续10余年居全国首位。2014年中药材种植及初加工产业实现产值397.1亿元。
2015年初,中国唯一的人参知名品牌——新开河人参,贴上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志,使中国人参走出国门的步伐又迈进了一大步。近年来,吉林省大力实施人参产业振兴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目前,已认定27户生产企业92种产品为“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建立了20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个良种繁育基地和7个非林地栽参试验示范基地。吉林野生人参年产量51千克,栽培鲜人参年产量2.2万吨,占世界的60%。资源优势已经变为产业优势。
不仅仅是人参,鹿茸、刺五加、关龙胆、北细辛、林蛙油等药材质量优良,产量居全国之首,“吉林中药材”声名远播,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0年,国家批准吉林省为第二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省。15年来,中医药产业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全省现有中药品种7277个,占全省药品批准号的半壁江山。从基地建设省起步,吉林省中药材产业规范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省中药材GAP基地建设与规范化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在19个县(市)建立了五味子、林蛙等30个品种40个道地优良中药材的GAP基地,核心区面积达35万亩,示范性种植面积发展到70万亩。已有人参等4个中药材品种8个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数量居全国首位。
中药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全省以中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形成了“一地两城”、“4个医药园区”、“12个中药产业基地县”的集群式发展格局。长春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基地、通化医药城和延边敖东医药城成为吉林省3个区域医药发展中心。三区域医药工业产值已占全省医药工业产值的88%。长春高新、通化、延边敖东、白山等4个医药产业园逐步成为中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通化县、抚松县等12个省级中药产业基地县占全省中药产业产值的60%以上,逐步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中药材生产基地与流通集散地。
创新驱动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吉林省在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新药研发为主导,以大品种二次开发为重点,不断推动产业升级,一系列举措增强了医药产业的整体实力。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已有10味香鹿胶囊等90个新药取得生产批号,伪人参皂苷GQ等100余个新药正在开展临床研究。近年来,累计支持133个大品种开展二次开发。
“双十工程”项目向医药健康领域倾斜,并取得显著成效。5年来,“双十工程”累计支持医药健康领域项目49项,占全部“双十工程”项目的30.6%。投入科技经费3.5亿元,带动企业投入35.8亿元。49个项目2014年共实现销售产值86.9亿元,是项目实施前51.8亿元的1.7倍。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化学制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吉林省科技厅 “十二五”累计投入化学药科技经费1.1亿元,是“十一五”投入的5倍。
突出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积极推进人参和梅花鹿产业快速发展。卫生部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批准吉林省为人工种植人参食品试点省。
2015年,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以“大品种、大项目、大企业和大集聚区”为抓手,重点做强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三大主导板块”,积极做大生物健康材料与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制药检测仪器与设备、医药商业与流通、医疗与健康服务“五大潜力板块”,进一步夯实医药健康支柱产业的基础。
砥砺奋进,铿锵前行。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正在推进吉林新一轮发展振兴的征途上持续发力,奔向更高的目标。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