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11月20日至22日在南京举行。全会由江苏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罗志军讲话。全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听取和讨论罗志军受江苏省委常委会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会《决议》。
全会回顾总结了江苏“十二五”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经验,深入分析了“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强调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趋势,准确把握江苏发展阶段性特征和新的任务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作为,不断开辟江苏发展新境界。
从本期起,本刊将陆续刊登“辉煌‘十二五’江苏足印”特别报道,记录五年来江苏这片改革发展热土上发生的新变化、创造的新成就,敬请关注。
本刊编辑部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十三五”规划,谋划未来五年发展,为中国巨轮确立了新的航向。11月20日,江苏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召开,江苏大地也将由此开启下一个五年的新征程,谱写新的发展篇章。这注定将是非同寻常的五年。无论是放在“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下来审视,还是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来考量,未来五年的“中国答卷”都显得至为关键。
中国答卷,期待江苏作为。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对江苏发展提出殷殷希冀:“从目前条件看,江苏可以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在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这篇大文章。”总书记特别强调,江苏要“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在“两个率先”之路上整装再出发,江苏尤其需要科学的规划来指引前行方向。如果说“四个全面”是战略布局,那么,“十三五”规划就是战役部署。
筹划宏图,朝着新江苏的目标迈进。11月的南京,让7900万江苏人充满期待!
从指标看发展,江苏干在实处
在即将步入“十三五”的重大节点上,不妨让我们回望过去五年,历数江苏一路走来的串串足印。
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有这样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2011年8月19日,江苏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省委书记罗志军用25分钟的脱稿讲话,向领导干部们郑重推荐了三本书:《精神的力量》《中国震撼》《创业的国度》。
荐书之举,蕴涵深意。这三本书,一本旨在坚定信念,一本意在提振信心,一本弘扬创新创业,寄寓江苏的新追求,期望干部凝心聚力谋发展,敢于超越争一流。
如今,期待已逐步变为现实。“十二五”期间,大力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江苏坚持稳中求进,创造了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中央有要求、江苏有行动、落实有成效”,盘点过去五年,江苏人有着满满的“获得感”!这是江苏发展史上综合实力提升最快、转型发展进展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总结“十二五”,这“三个最”的概括可谓简约精当。
五年大跨越,数字更直观。江苏经济总量接连跨过5万亿元、6万亿元两个大台阶,人均GDP超过1.3万美元;第三产业占比超过第二产业,消费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省级财政80%用于民生保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
从指标看发展,在“十二五”奋进路上,江苏干在实处、成就辉煌。
创新发展,江苏“凤凰涅槃”
五年奋进,创新是江苏的不竭动力。
今年10月16日,一则消息让很多人大吃一惊。当天,2015中国“互联网+创业”大会在宿迁举行,大会宣布宿迁成为中国“互联网+创业”大会永久会址。
与之相呼应的,是去年8月20日的一则消息。在那场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主持召开的互联网经济发展座谈会上,一句“与其被冲击,不如去冲浪”的号召引起业界强烈共鸣。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只是江苏创新转型的一个注脚。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过去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三期叠加”的增长阵痛,江苏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通过创新发展培育新动力、开拓新空间。
对此,我们不得不感喟江苏“十二五”规划的前瞻性。规划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将“五大战略”扩展为“六大战略”,把“创新驱动战略”明确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江苏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招”,组建和建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发展,这是江苏的“凤凰涅槃”,是继发展乡镇企业和开放型经济之后的第三次战略转型。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江苏将“转型升级工程”列为“十二五”重点实施的“八项工程”之首,强力加以推进。
五年精耕,创新之花结出了累累硕果。从纳米技术到物联网,从石墨烯到3D打印……一个个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从单个到集群,成为江苏发展新的增长点。
创新发展,江苏恰逢其时。2014年10月,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获国务院批复,这是中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发展一体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江苏沿海发展战略、南京江北新区,江苏获得了一个又一个国家战略机遇。
“建成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苏南的新追求,为江苏发展增添了“涡轮发动机”。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江苏来说,这不仅是响当当的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发展行动。
协调发展,江苏集体奔小康
五年奋进,协调是江苏的整体节奏。
今年5月,南通市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正式设立。“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南通,将“手臂”真正搭到了长江对岸。
这是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新动作。今天,放眼江苏版图,苏南、苏中、苏北,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3+3”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纷纷以协调的步伐,走出城市群抱团融合的队形。
对协调有着更切身感受的,是江苏城乡居民。全省客运班车通村率达100%,城乡统筹区域集中供水覆盖88%的乡镇,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80%以上,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2%……城与乡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未来,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江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前景更加值得期待。
物质文明要发展,精神文明也要迎头赶上。这是更深层次的协调。建设“文化凝聚力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三强两高”已成为江苏文化建设的新追求。这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精神推动力,也是江苏的软实力。
生态文明,江苏实现“绿色
增长”
五年奋进,绿色是江苏的靓丽底色。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然而,五年前,吴江的东太湖边渔网密布,百姓抱怨“紧靠太湖难见湖”。
如今,退渔还湖、退垦还湖、生态清淤、生态修复,吴江人在湖边建起了生态园,太湖美终于展露芳容。
太湖的命运变迁,折射出“十二五”江苏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持续发力。
由“鱼米之乡”转身进入工业化社会,江苏人对生态仍有着特殊情怀。怎么看待生态文明?江苏人有自己的答案——从特殊省情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江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之所需;从发展阶段看,生态文明建设是江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之所要;从改善民生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是江苏广大人民群众之所盼。
让发展增添更多绿色,江苏一步一个脚印——2011年,江苏“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绿色增长”概念;2013年,江苏划定生态红线,实施环保“一号工程”;2014年3月,江苏省绿色发展评估报告发布,这是全国首份按照十八大要求发布的绿色发展评估报告……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是“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发展,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遵循这样的发展理念,过去的五年,江苏既追求“经济发展率先”,也追求“生态文明率先”;既致力创造物质财富,又努力守住“生态财富”。
由第三方研究完成的绿色发展评估报告显示,江苏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已由2010年的60.5提高到72.7。数字背后,是正在变清的水,变蓝的天,变清新的空气,变优美的乡村……
对外开放,
江苏与世界深度融合
五年奋进,开放是江苏的优雅姿态。
最近,苏州工业园区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国务院批复同意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探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作为江苏开放的前沿、中新两国合作的样板,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区,又承担起了新使命。而这,同样体现出开放大省江苏的自信与自觉。
历史上,江苏正是缘于抢抓开放型经济的机遇,实现了发展跃升。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江苏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拥抱世界、融入全球,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
江苏这片开放的热土,吸引着世界的目光。犹记五年前,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的“江苏之夜”,国际工商巨头邂逅江苏、钟情江苏,纷纷表示,“我们期待能与江苏携手共进”。
江苏,也坚定迈出“走出去”的步伐。企业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这三个“国际化”,让江苏得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十八届五中全会释放出“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的信号。今天,江苏不仅要明确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目标定位,抢占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更要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寻找历史方位。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江苏与世界,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上,开放的江苏,必须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开放总布局,敞开大门,敞开怀抱,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共享发展,江苏人民拥有更多获得感
五年奋进,共享是江苏的价值坚守。
“人民群众收入增加+分配公平+大学生找到理想工作=幸福。”五年前,这样一道“幸福公式”引发热议。有媒体点评,它道出了政府的民生情怀,说出了人民群众心中的“幸福共识”。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过去五年,江苏始终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自觉追求。2011年6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药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李学勇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每年雷打不动地列出“十件民生实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经济大省崛起了一个个“民生高地”。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习近平总书记这“七个更”的要求,为江苏做好民生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发展的江苏,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也都是受益者。坚持共享发展,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江苏人民在共建共享中必将拥有更多获得感。
结语:
过去,已由今天接棒;未来,正从今天延展。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汇点上,我们无限期待。
成就属于过去。今天的江苏,还有不少“问题清单”——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生态环境质量尚未彻底改善,法治建设有待加强……这些问题与“短板”,是 “十三五”江苏必须要啃的“硬骨头”、必须瞄准的“靶心”。
怀揣梦想,再次出发。我们相信,未来五年,江苏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相信,砥砺前行的江苏,必将收获又一个黄金发展期!
( 来源:中国江苏网—新华日报,有改动。)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