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 殷/文 (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
在习总书记访问英国之后,李克强总理与中东欧各国领导人的会晤,无疑让中国在东西欧之间做到了某种微妙的平衡。坦率而言,相比于经济上与中国互补性更强、政治上更为独立、安全上更为自信的老欧洲而言,以中东欧为代表的新欧洲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变数。
即便如此,对中国而言,仍然有充分的理由对中东欧予以高度的重视,因为他不仅可能成为欧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且也是“一带一路”联通欧洲的必经之地。
中国—中东欧:雪中送炭建构利益共同体
长期以来,尽管中国高度重视与中东欧的关系,但是中东欧的许多国家并没有对中国予以足够的重视。对大多数中东欧国家而言,在经济上,欧盟仍然是其最重要的伙伴,而政治上,美国与北约则是其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保证。这种情况下,相当数量的中东欧国家,始终以西向为国家政策重心,而在对华态度上始终缺乏主动。然而,由于欧洲整体经济的低迷不振,中东欧国家的“西向”政策显然没有取得其预期中的回报,各国政坛中的“亲欧”派系也遭到了“疑欧”派系日益强烈的质疑。尤其在中东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如捷克、匈牙利等国,由于其与西欧诸经济强国互补性较弱,在融入欧盟的过程中,其所得较少而所受冲击很大,因此其国内“疑欧”声音更是在近几年空前高涨。为了安抚新欧洲,更为了欧盟的内聚之火在经济寒风中熄灭,欧盟提出了一揽子刺激中东欧发展的经济方针“容克计划”。然而问题在于,“容克计划”的诸多项目都要求对象国要有配套资金,而大多的中东欧国家又都缺乏资金,因此被寄以厚望的“容克计划”迟迟难以落地,大多数的中东欧的国家实际上都处于“望梅止渴”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来自中国的资金,就成为了破局的关键。虽然以中国的资金来填补配套资金的缺口,的确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瓶颈,但这却是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对于中东欧诸国而言,中国在此时援手,正是雪中送炭的慷慨之举。也正因此,在近两年中,中国与中东欧的关系迅速的升温。不仅双边贸易增长迅速,增幅近3成,而且双边在政治上的互信、文化上的交流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东欧各国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日益意识到,中国对于其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也对进一步与中国加强合作充满兴趣。而对于中国来说,提升与中东欧的合作无疑也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中东欧国家处于中国“一带一路”通向欧洲的节点位置,中东欧与中国的利益同构,对于中国在“一带一路”上实现“五通”,并最终打造中欧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另一方面,相比于利益格局基本成型的西欧老牌国家,中东欧有更多的利益拓展空间。中东欧的农业、工业与文化产业的进入门槛更低,而且发展潜力更大,更加适合中资的大量进入。尤为值得指出的是,由于中东欧地区的基础建设较为落后,中国强大的基建行业,更容易在该地区觅得经济机会。由于欧洲的经济振兴离不开中国的援手,因此中国与中东欧的走近将是历史的必然,甚至可以说,这种走近很可能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而成为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建构。
五大隐忧:
共患难易 同富贵难
尽管现阶段的中国与中东欧关系大势喜人,但是大势之下仍然有一些不确定的隐忧。这里面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隐忧:
其一,中东欧16国中,除波兰、塞尔维亚等国家以外,大多数都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小国情节”。相比于大国注重长远战略,小国更加注重眼前利益,更加容易在政策上产生比较剧烈的摇摆。在欧盟经济低迷不振的情况下,中东欧一些国家的确积极响应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但是一旦欧盟经济逐步好转,这些国家会作何选择,的确令人存疑。毕竟对于这些国家而言,虽然中国的巨大市场充满诱惑,但靠着欧盟吃饭已经足够。
其二,中东欧中小国家林立,国家与国家之间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国家基本战略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国很难通过与单独某个国家的双边关系,来实现以点带面的突破,而由于各个国家各怀心思甚至彼此存在利益冲突,因此要将其整合起来又面临巨大的困难。之所以本次中国——中东欧会谈,将匈——塞铁路视为重点样板工程,其实也是因为这两个国家一个是与中国经贸往来最密切的国家,另一个则是中国传统的友好国家,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整合的尝试最有成功的可能。
其三,西欧各国尤其是德国对于中国——中东欧关系的态度,未来可能会成为影响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拓展的重要因素。作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德国在中东欧许多国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事实上,在波兰等国,其优质资产尤其是金融业的资产已经基本上被德国控制。中国资金的进入虽然现在主要集中于基建领域,而与德国没有冲突,但是如果未来向金融、制造业等行业进行扩散,则很容易与德国形成某些方面的竞争。作为欧盟中最有话语权的德国,很可能会利用规则制定权来应对中国的这种竞争。因为现阶段中国—中东欧的合作在诸多方面实际上是以“弹性”的方式规避欧盟的制度规定。虽然现阶段西欧诸国出于各种现实需要,对这种弹性保持暧昧的态度,但一旦情势出现了变化,这种暧昧也很可能会出现变化。
其四,中国与中东欧一些国家在经济结构上存在比较明显的竞争关系。中东欧的一些国家如波兰等国,其经济发展主要是靠面向西欧市场的制造业。其制造业的主要优势是相对于西欧比较便宜的劳动力价格。中国经济的强项也恰恰主要集中于制造行业,而且其劳动力成本也远比中东欧国家便宜。虽然现在由于西欧市场萎靡,一些中东欧国家的国内既得利益集团对中国经济的进入并没有发出太大的反对之声,但当情况发生变化,合作之利无法抵偿竞争之弊时,这些国家的内部很可能将产生出强大的不同意见,在波兰等中东欧国家,制造行业的工会一直是最为强大的政治力量之一。值得指出的是,即便就现阶段而言,中国的基建强项与中东欧的基础建设计划也存在一定的落差,因为中东欧的基建计划以高速公路网络为主,而中国的长处则在于高铁建设。
其五,中东欧诸国的国家安全战略与日益提升的中俄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对于中东欧除塞尔维亚以外的大多数国家而言,俄罗斯是其民族独立与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这些国家不仅在历史上与俄罗斯存在着难以化解的负能量,而且在现实中也被俄罗斯在近几年间从格鲁吉亚、克里米亚到乌克兰东部的一系列行为所深深刺激。在乌克兰危机之后,中东欧国家一方面普遍增加了军费开支,如匈牙利国防部长所言“欧洲的和平只是一个幻想,国家需要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则普遍倒向北约、美国以求得军事保护。在波兰以及波罗的海国家,亲美、亲北约的对俄强硬派正在获得越来越大的支持。虽然在现阶段,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还没有影响到中国与中东欧各国的关系,但是如果俄罗斯与中东欧各国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中国很有可能将不得不在中东欧与俄罗斯之间,进行更加复杂而敏感的平衡。
雪中送炭总是能够赢得掌声、喝彩与感激,中国与中东欧在最近几年的发展,多少有些这方面的意思。问题在于,雪总是会停的,而一旦冬季过去,炭的价值也许就很难维持。依托于雪中送炭的友谊,有可能也会遭遇时过境迁、恩情不再的尴尬。要化解这种隐忧,关键在于真正地建立起双方牢固而持久的利益联系,尤其是要寻找合作共赢的契机。唯有如此,才会真正让双方的伙伴之路,走的安心,走的长远。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中国与中东欧各国也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并都具备长远合作的诚意。在此次苏州的中国—中东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的“1+6”合作框架正是这种诚意的体现,那就是中国与中东欧16国,要在落实合作线路图、对接发展战略、打造产能合作样板、创新投融资合作方式、促进贸易投资增长、扩大人文社会交流六个方面,进行有力的合作,从而共同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