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在烟雨濛濛的太湖畔,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迎接中东欧16国领导人,共同出席在此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16+1)会晤。
从2012年的波兰华沙到2013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再到去年的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此前三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均由东道国的首都主办。今年是首次由中国举办,地点既不是首都北京,也不是金融中心上海,而是拥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
“苏州是中国非常有特点的城市,”11月24日晚李克强总理在与塞尔维亚总理和拉脱维亚总理共同会见记者时这样介绍,“中国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他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在观赏天堂美景,更在脚踏实地努力,可以说,苏州会晤是今年16+1合作最重要的议程。”
苏州故事可谓中国—中东欧关系
发展的一个缩影
当李克强与前次会晤主办国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下次会晤主办国拉脱维亚总理斯特劳尤马齐站在讲台上共见记者,介绍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成果时,其他中东欧14国领导人台下就坐。现场一外交官惊叹道,这场记者会出席领导人级别、规模堪称“史无前例、史上最强”。
事实上,这16国中不少国家都与苏州有着各种联系。苏州先后与罗马尼亚图尔恰县、拉脱维亚里加市和波兰城市新松奇市缔结为友好城市。每周,一趟装载着43个40英尺集装箱的货运列车驶离苏州,一路西行经满洲里出境,在波兰首都华沙停靠。这列名叫“苏满欧”的列车已经向欧洲输出了上亿美元的中国商品。
与“苏满欧”货运量的持续上扬一样,苏州与中东欧16国的贸易形势也在持续增加。2014年,苏州对中东欧16国贸易总额55.91亿美元,同比增长19.09%。
两国不仅是经贸往来,科技人文交流也相当深入。在素有“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之称的里加市,桃花坞木刻年画进入该市历史博物馆。去年,捷克技术中国中心落户苏州纳米城,标志着中捷正式搭建起纳米、生物等领域在内的科技交流桥梁。
苏州故事可谓中国—中东欧关系发展的一个缩影。李克强在第五届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上发表致辞时指出,在全球经济低迷、贸易并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仍然保持良好势头。双方贸易规模连创新高,2014年突破600亿美元,中方自中东欧国家进口额比2010年增长77.4%。
“中方愿同16国一道,共同编织16+1合作的锦绣画卷”
这其中“16+1”领导人会晤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四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上,李克强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三年有成”,意思是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会获得成果。而建成3年来的“16+1”领导人会晤,促使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驶入“快车道”。
这也得到了与会各国领导人的高度认同。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总理米罗采拉尔表示,“中国是我们在东亚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最重要的伙伴,希望能推动各方贸易壁垒降低。”克罗地亚共和国议会议长约西普莱科指出:“克罗地亚很高兴加入16+1框架方式,尤其是这次苏州会议将为我们提供新的合作领域和新思路实现合作多元化,为未来合作奠定基础。”
共见记者时,李克强介绍道,与会领导人一致认为,“16+1”合作机制运行以来,交流合作不断深入。三年来,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此次会晤首次通过五年计划,表明“16+1”机制不是走一年、看一年,而是要持续推进下去,未来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在太湖之滨,李克强再次提到了苏州:“我们目前所在的苏州以刺绣闻名于世,中方愿同16国一道,共同编织16+1合作的锦绣画卷。为促进各国更好发展,增进各国人民福祉做出新的贡献!”
选择苏州能够体现出中国对于双方合作的期许
苏州不仅有闻名遐迩的苏州刺绣、小桥流水,不仅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繁荣与富庶,也有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最现代的一面。11月24日晚共见记者时,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就提到了自己和不少参会领导人,此行特意到苏州工业园参观。
建立于1994年的苏州工业园项目,代表着中国开放和改革的一面窗口。这一由中国和新加坡共同建设的项目也是中外合作的典范。合作中,中国学习到了先进的城市管理经验并抓住经济发展机遇,新加坡则完成了产业转型换代升级,可谓互利共赢。
选择苏州召开第四次中国—中东欧领导人会晤,也体现出中国对于未来双方合作的期许。此次会晤中,李克强提出“1+6”合作框架,即共同致力于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的一个目标和六大重点,其中包括落实合作推进路线图、打造产能合作新样板等。
李克强甚至将合作的版图扩大至欧洲,提出“16+1合作”同中欧合作大局同步并举,致力于实现中国、中东欧国家和欧盟三方共赢,走出了一条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制度的国家间务实合作新模式。
(来源:人民网)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