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国《大西洋月刊》
翻译:杨丽娅
正当美国总统奥巴马推动学生评估多样化,根据不同地方、社区、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教育政策之时;中国的领导人也开始推动丰富高考内容,让教师们脱离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有灵活认知能力的合格的毕业生。
美国布什时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政策,抛开其各种弊端(尤其是过于重视标准化考试)不谈,确实反映出对美国学校教育变得更加严格的期望。该政策设定了雄心勃勃的教学目标,学校为避免被处罚而不得不奋力追赶。但美国教育政策目前如同钟摆一般,又走向了相对宽松的那一边,允许各州制定适合自己的教育政策工具和教育目标。
纽约州最近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州政府有关部门宣布降低数学考试水平,因为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实在太低。一向对小学生教育最严的马萨诸塞州表示将继续维持标准。与此同时,洛杉矶教育局宣城针对高中生的家庭作业,每晚作业量不应超过30分钟。
中国现在正进高考教育改革,更加强调认知技能,逐步改变目前教师主导学习的模式。新的高考要求学生掌握复杂的分析技能,有更宽的跨学科知识面。学生在校的选修课成绩表现将会首次纳入大学招生的考量范围,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之外。对于顶尖的大学,在筛选学生时,必须考虑到该学生在当地社区的社会表现。
实际上,中国拓宽的教育计划虽然和之前的一样要求严苛,但是教育理念已经是一种混合模式,从美国教育家杜威到毛泽东思想都有。
中国高考作为学生进阶更高社会阶层的通道,这种形式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26岁的研究生海燕(音译)说,“考试可能对我没用,但是要想往社会上层走,除此之外我没别的办法。”她是从一个200多户人家的村庄出来的学生,高考成绩排名当地第四名,之后进入了中国最好的学府之一——北京大学。
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古老的考试形式交织在一起,以及中国文化中长久以来对于读书的观念,继续造就着一个又一个“数学神童”和“过目不忘”的学霸。至少从他们在国际评估比赛中的表现看是如此。上海学生每年都在亚太经合组织的国际教育排名中,同芬兰和新加坡的学生争夺第一名(虽然小学生的教育仍有争议)。但愈发明显的是,应试教育和刻板的考试并没能培养出推动科技创新精神的年轻科学家或者工程师。中国在艺术、文化创新或者学术研究方面仍然远远落后。除了极少数的一些作家,很多从事文学艺术的人都已经在海外居住,人文领域的大腕屈指可数。
国家精英的堡垒也开始逐渐坍塌,这给国家领导人敲响了一记警钟。面对着考进大学这一点点越来越弱的荣耀,高中生参加高考的数量从2008年的1000多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930万人;同时,越来越多的高分获得者选择出国留学,尤其是富人家的孩子往往选择出国学习。中国雄心勃勃的高考改革方案传递出明确的信号:“光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恐怕难以进入高等学府。”
但是中国高考改革是否真能的改变目前教育现状还不清楚。比如思想教育就是一个问题。思想自由开放到何种程度有很大的争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早些时候曾说,“不论如何,我们决不能允许西方思想传播到课堂上。”
尽管如此,一些公立学校已经开始实践西方式教育策略,即所谓的“学习导向型课堂”。课堂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和思考解决问题,并且培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朋友型关系”。同时,很多有新思想的教师也更倾向于去“重点学校”教书,这些学校倾向于给教师更多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决定如何教导学生。这些学校要求学生参与复杂的课题,并有广泛的阅读量和流利的英语水平。在北京,这样的学校吸引了大量富有人家和政府精英,把孩子送进学校,预备将来出国留学。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