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正文

执政兴国的经济根基

tebiebaodao 2016-01-04 11:36:00 总第299期 放大 缩小

蒋永清/文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形成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体系。经济战略思想是这个恢宏战略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在习近平十八大以来关于经济工作的讲话、文章和批示中。

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

在当代中国,从当前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出发,从实际的和现实中发现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问题所在。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处在深刻调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运行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段。

2014年5月9日至10日,中原大地,一派生机。习近平来到开封、郑州等地,深入乡村、企业、保税物流中心、国际陆港,考察调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在这里,他首次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概念。他说:“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习近平阐释了新常态的内容,他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他强调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

在同年12月9日至11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又对新常态作了全面深入阐述。这次会议要求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破除“唯GDP神话”、摆脱高速度增长的“纠结”,谋划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新态势。这是思考和谋划经济工作的总依据,也是领会和贯彻习近平经济战略思想的出发点。

以“三个不能”谋划“三农”

问题

2015年7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来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长春市,深入农村、企业,深入广大干部群众,进行调研考察。习近平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必须始终坚持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减弱、推进农村全面小康不松劲,在认识的高度、重视的程度、投入的力度上保持好势头。”

“三个不能”蕴含着习近平一贯重视“三农”问题的深远谋略和深厚情怀。他多次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他还强调“三农”向好,全局主动;“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三个不能”是立足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论断。中国用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十几亿中国人解决温饱步入小康。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不高、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中国仍有6.4亿农村常住人口和2.7亿农民工,农民还是最大的社会群体。全国有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还有大量徘徊在贫困线边缘的低收入人口。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裕,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稳固的。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习近平指出,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

“三个不能”关系中国的粮食安全。习近平立足世情国情粮情,提出“立足国内基本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的战略方针。他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为此,他作出了“紧平衡很可能是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的科学判断,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习近平善于以全局视角、系统思维把握大势。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年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进入务实合作、全面推进阶段。

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包括三大走向:从中国西北、东北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从中国西北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从中国西南经中南半岛至印度洋。主要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能源资源区块、重点产业集聚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6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骨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两大走向: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经印尼向南太平洋延伸。主要依托重点港口城市,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共同建设一批海上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支撑。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宽广的战略平台,对内能够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对外则能够构建区域合作新模式,从而为促进区域合作发展指明了方向。

大力建设生态文明

早在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定不移地走这条路。”“两山”重要思想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思想、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

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全局出发,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这部由习近平担任起草组组长的报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无论在国内主持重要会议、考察调研,还是在国外访问、出席国际会议活动,常常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安全,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

2015年新年伊始,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专程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详细了解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他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习近平对生态文明建设始终饱含深厚的民生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他关于“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等重要论述,把党的根本宗旨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现实期待、对生态文明的美好憧憬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生动诠释。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全会闭幕一个多月,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担任副组长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确定的80个重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此外,中央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08个改革任务,共出台370条改革举措……改革部署出台的数量之多、频率之高、力度之大,均前所未有。

2015年,改革向更广更深的领域进发。11月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发展走到今天,发展和改革高度融合,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他说,要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增强改革创新精神,提高改革行动能力,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推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改革没有穷期,创新永无止境。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深入科研院所、企业、高新技术园区,调研考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时强调,要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9月30日,他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2014年1月6日,习近平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必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近平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是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是新时期推动科技创新的行动指南。为此,必须明确创新方向,找准发展路径,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创新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的根本转变,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使创新成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强大引擎。

【欢迎转载 请注明来源】

相关文章